康熙大帝的亲生父母到底是谁?这是大清王朝讳莫如深、民间几百年来传说不休的一个问题。最近几年间,我们研读了大量文献资料,确凿的依据充分地表明,冒辟疆与董年正是康熙大帝的亲生父母!
(一)康熙确认其亲生父母是冒辟疆与董年。
康熙,即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清圣祖,八岁继承皇位,十四岁亲理政事,六十九岁去世,在位六十一年,是我国君临天下最长的君主。他开创了我国历史上辉煌一度的“康乾盛世”。
(1)康熙微服私访到如皋认父。
1684年9月,康熙第一次南巡到南京,然后渡江到如皋。他在如皋水绘园西堂同冒辟疆见了面,还亲书了宋代朱熹《濯清亭》诗:“涉江采芙蓉,十反心无斁。 不遇无极翁,深衷竟谁识?”康熙特意借用朱熹之诗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熹”和“熙”既同音又同义。“朱熹”,寓意自己是“朱氏康熙”。他借用此诗说:我渡江而来,是深切思念光彩照人的芙蓉花(意指董小宛和董年姐妹花);为此,我反反复复反顾自己从何而来,内心怎么也不感到厌弃;特别是这次如果看不到高龄永继的无极翁(意指冒辟疆),我心灵深处的苦衷还有谁能知道呢?这样,康熙将对亲生父母的无限深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了。时人在如皋三台山建造了“皇亭”,将康熙书写的这首诗,制作成御碑,长期竖立在那里。冒辟疆的庶弟冒褒常去“皇亭”,并写作了皇亭诗。后来,日本侵略军窜犯如皋,烧毁了“皇亭”。此碑也作建桥材料使用了。“”中碑文遭砸毁,碑石依然留存至今。而冒辟疆对康熙认父十分高兴,把祖宗所种朴树回购了,把自己的书斋取名为“还朴斋”,其衷情幽意可想而知。冒辟疆之子冒丹书,把吟唱“西堂相会”的诗词编成《西堂词》一书,并由藩宪丁思孔作序。由于诗词内容太显露而遭毁,但现在还可以在《冒氏宗谱》里看到丁思孔的这篇序文。康熙的侍从曹寅,也收集了西堂诗文,但十分之九被删毁。
(2)康熙对冒辟疆的反清活动网开一面。
冒辟疆自始至终坚持反清立场。为了表明自己不是被人误解的“吕不韦”,他在康熙十三年五月十三日组织了反清团体“洪门”。“洪门”反清失败后,他回到如皋。此时冒辟疆处境十分危险,随时有可能被砍掉脑袋。可是,他偏偏安然无事。原来,康熙和他达成了协议,让他在三间草屋“匿峰庐”闭门谢客思过。冒辟疆的诗友邓林梓写诗记载其事,诗曰:“旧是开元鹤发人,梦华清泪渍衣新。茆堂结得羲皇契,五柳高风自绝伦。”此诗清楚地表明,冒辟疆已和康熙签订了契约,做一个陶渊明式的避世之人。
(3)康熙为其生母建造皇宫“碧霞阁”。
1685年冬,冒辟疆得知董年的下落,便去河南白云寺,看望在庵中修行的董年,并劝她回到如皋。但由于孝庄皇太后还在,董年不愿连累康熙,执意不南下。如今该寺内尚有五块康熙题写的石匾,所有石匾皆正反有字,而嵌入墙内的一面是看不到的。现在解读匾额背面文字,康熙清楚地表明了自己的身份,他是大明忠臣的后裔,即冒辟疆的儿子。1687年孝庄太后死。在这之前,康熙已动用曹寅的江南织造的银子,在如皋建造了皇宫“碧霞阁”,给董年居住。康熙近臣张符骧,如皋人,曾为《冒氏宗谱》作序。他写诗记载了康熙通过曹寅花巨资建筑皇宫“碧霞阁”:“三汊河干筑帝家,金钱滥用比泥沙。”此处所述“三汊河”,即如皋内城河、外城河和运河汇合之处。董年死后,江南织造因财务亏空,闹得不可开交,朝廷派员侦查此事。康熙在大臣写的奏本上批道:“朕只知在龙潭造皇宫,其他的地方造皇宫一概不知。”这里所云“龙潭”,即如皋“黑龙潭”。《潜徽录》一书中施闰章写了冒辟疆召集了众多诗人在如皋倡和,有“黑龙潭树下晚集”一语。
(4)康熙封姑母为“淑妃”。
顺治的小妹即康熙的姑母,比康熙大五岁。他俩从小在一起,天天作伴,越发要好。康熙十七岁时,孝庄太后给康熙这位姑母招了个驸马。但康熙早已知道,他的亲生父母是冒辟疆与董年,他和这位姑母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坚持要娶其为妃。当时有御史力谏,认为这有悖于人伦。但康熙却一意孤行。事隔一年,竟下圣旨,封姑母为“淑妃”。由此可知,康熙对冒辟疆与董年为其亲生父母是坚信不疑的。
(5)康熙命令收回冒氏“逸园”。
“逸园”是冒氏家族的祠堂。冒辟疆庶弟冒裔,背着冒辟疆,将“逸园”低价出卖。1684年9月,冒辟疆向康熙提及此事,康熙回京之后,指使盐政裘充美给他完成三件事,其中第一件事就是帮助收回冒氏宗祠“逸园”。于是,裘充美和翰林韩菼、巡抚汤斌等人共同商量如何以官府名义出面解决此事。但冒辟疆认为,当年收买“逸园”者是巧取豪夺,如今也不要用强夺的方式解决问题,坚持出高价收回“逸园”。这让裘充美十分感动,他特意撰文,叙述此事经过,并刻石纪念。现在,我们从《冒辟疆全集》中还能读到裘充美的这篇碑文。
(6)康熙对冒氏族人关爱备至。
1684年9月,冒辟疆将孙子冒浑介绍给康熙,引起了康熙的特别关爱和提携。《潜徽录》中有冒辟疆写给冒浑的诗,诗曰:“绮年何意学从戎,万里扶摇一诺中。”这说的是冒浑年青英俊,本不想投笔从戎,只因为康熙轻轻一诺,冒浑在广阔天地里飞黄腾达了!据如皋县志所载,冒浑带着儿子冒重光一道远征。经过短短五年,冒浑成为从一品的武官,并被封为侯爵。冒辟疆也因此被封为光禄大夫。
1699年,康熙在龙舟上接见了冒辟疆的堂叔冒蒙求,并恩赐冒蒙求“月告存,日有秩”六个大字。此语出自《书·礼王制》:“八十月告存,九十日有秩。”其中,“告存”即告知存在之意;“有秩”即长久之意。“月”和“日”合并则为“明”字。这六个字说的是大明王朝长久存在之意。
1707年,冒辟疆之子、康熙同父异母的哥哥冒丹书七十寿辰。据《潜徽录》所载,康熙将冒丹书全家,包括冒褒、冒裔两位叔叔,都请到皇宫里,举行了祝寿活动。由此可见康熙对兄长的一片深情。
(7)康熙对父母之乡的官员给予特殊礼遇。
如皋县令董廷荣,是冒辟疆的好朋友。他任期已满后,仍不见新的任命下来。为此,冒辟疆让董廷荣带着他写给康熙的信去京朝见康熙。董廷荣就凭此信得到康熙钦见,还恩赐他一件珍珠龙衣。因此,冒辟疆非常感动,作诗二首,以纪其事。这二首诗都是写给董廷荣的。第一首诗中写道:“姓字高标御座前。”这是说董廷荣获得殊荣,他的尊姓大名在康熙皇帝面前突出地显示出来了。第二首诗中写道:“竚看朝端沐龙光。”在这一诗句下面,还加了注语:“艺祖解珍珠盘龙衣赐之。”“艺祖”一词见诸《书·舜典》一书中,指的是“巡守四岳”的舜。康熙南巡回京,冒辟疆便用“艺祖”来称呼他。试问:如果不是生父冒辟疆信荐,康熙能见董廷荣并恩赐龙衣吗?
(8)康熙把京城“善法寺”更名为“定慧寺”。
康熙六岁时就随生母董年和姨妈董小宛来到如皋,为祖母祝七十大寿;三十一岁时,作为当朝皇帝,微服私访如皋。如皋是他生父的衣胞之地,是他生父和姨妈共同生活多年的地方,是他生母十分喜爱的地方。这样,如皋便成了康熙心田上永远磨灭不了的一方圣土。1702年,康熙下令将京城辽代的“善法寺”更名为“定慧寺”,并将如皋“定慧寺”释兰谷和尚即溥畹带到京城“定慧寺”。康熙还为京城“定慧寺”题了“慈恩广覆”四个大字,不言而喻,这是在怀念亲生父母冒辟疆与董年。
(9)康熙对生父冒辟疆治水建议言听计从。
冒辟疆深深懂得,治理水患关系到国计民生。他的父亲冒起宗曾经是几十万大军的监军,守护、治理黄河。1684年9月,冒辟疆向康熙提及治理黄河和淮河的问题。康熙一回京就派遣工部尚书大司空孙屺瞻负责治理水患,并要冒辟疆参与治水工程。冒辟疆已七十四岁高龄,他带上儿子冒丹书一道上阵,不辞辛劳,前后奋斗了五年,终于大功告成。事后,冒辟疆感慨万千,并赋诗一首,诗中写道:“知我最深称世讲(谓方虎司业),啣恩特厚媿儿曹。虞翻释憾秋千上,满幅吴绫泻海涛。”这意思是说,方虎司业,你是最了解我的,我仅是趁机会向儿子进言治理水患,谁知他说动工就动工,这一恩情特别厚重,我对儿子实在有愧啊!现在我内心像荡秋千一样,又像是海涛翻腾,实在是忐忑不安,不知如何才能释放满腹遗憾。冒辟疆作为父亲对儿子的体贴之情溢于言表。
(10)康熙积极推进汉满和谐。
清兵入关,以野蛮的手段,实施残酷的政策,造成深重的民族灾难,汉满积怨很深。康熙完全明白自己周身流淌的是大汉民族的血。身为大清皇帝,康熙努力化解。他到金陵时,首先到明孝陵吊祭。这是一项很有胸怀的举动。他组织了强大、精干的班子编修《明史》。康熙还到泰山朝拜,去孔庙祭孔,极力提倡以国学为主体的儒家治国理念。康熙努力弘扬民族文化。他命令彭定球等人,编纂《全唐诗》。所有这些举措,都促使缓解,推动了社会发展。康熙积极推进民族和谐,功不可没。
综上所述,康熙对自己的身世认定是明确的,也是可信的。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否定他给自己所作的这一身世结论。
(二)康熙近臣证实冒辟疆与董年是康熙的亲生父母。
关于康熙的身世,康熙的近臣是一清二楚的。认真研读他们的有关文字记载,对认定康熙的身世,至关重要。
(1)韩菼的证言。
韩菼(1637-1740),江苏苏州人。康熙三十九年(1700)迁礼部尚书,并任日注官,成为康熙朝夕不离的近臣。他是冒辟疆的学生,曾在如皋水绘园居住六年。因此,他笔下的文字,其史学价值非同一般。
冒辟疆于1693年离世,其墓志铭由冒辟疆之子冒嘉穗、冒丹书提供素材,韩菼撰写,康熙钦定。据《冒氏宗谱》记载,为撰冒辟疆墓志铭一事,韩菼给冒嘉穗、冒丹书写了一封信。信中有两句话说得既含蓄又明确。一句话是“令先慈贤行不便详列”。这就是说,冒辟疆正妻苏元芳的贤行是不宜多说的。因为生下康熙的不是苏元芳,而是董年;而董年又不能写。还有一句话是“尚欲为三兄作序”。这“三兄”是谁?没有他人,正是康熙。冒嘉穗、冒丹书,是韩菼的两位兄长;康熙比韩菼年龄小得多,以“兄”称之,以示敬重。他这句话说得更直截了当了,这篇墓志铭,我韩菼仅是操笔而已,实际上是康熙钦撰的。试问:如果不是冒辟疆的亲生儿子,康熙能为冒辟疆亲自撰写墓志铭吗?
冒辟疆墓志铭中写道:“嘉穗、丹书俱能读父书,以孝谨世其家,有万石二子风。”万石二子,指西汉石奋及其四子皆官至二千石,而汉景帝号为万石,人称“万石君”。这样,韩菼十分巧妙地把冒辟疆的儿子嘉穗、丹书的身份亮相了。其弟是康熙皇帝,那么他的两个哥哥自然具有皇家风范了。这也正是康熙把自己的真实身份在其亲生父亲盖棺定论的墓志铭中记载下来了。
冒辟疆墓志铭中还写道:“子嘉穗,贡监生,……丹书,廪贡生,……将以康熙甲戌冬十二月葬先生于城东万花园祖墓之左,……今康熙中……。”在分别写到嘉穗和丹书,两次亮出康熙大名之后,落下千钧一笔:“视彼三公子,所得为何如?”粗一看,冒辟疆只有两个儿子,怎么写成三个儿子了呢?韩菼没有写错,他两次提及的康熙,不正是冒辟疆的儿子吗?韩菼这支笔也太厉害了,把不允许明明白白说出去的事,在这篇铭文里又不能不说的事,就这样巧妙地说出来了。文稿到了康熙手里,也毫无异议地通过了。韩菼写出康熙的生父是冒辟疆;康熙也认定自己的生父是冒辟疆。
(2)陈鹏年的证言。
陈鹏年(1663-1723),湖南湘潭人。康熙四十二年任江宁知府,后受康熙之命,督促修《冒氏宗谱》。陈鹏年深深感到,修《冒氏宗谱》,这是一部非同寻常的书。他在康熙五十五年孟春写于长沙的序文中说:“而石渠、天禄阁欲询之故老者,亦将有采择焉。”石渠、天禄是两个阁名,原为汉代宫中藏书室,以此指国家图书馆要收藏《冒氏宗谱》,以便皇帝查阅故老者,有据可查。这一句话就泄露了天机:《冒氏宗谱》怎么要进皇家图书馆呢?清朝皇帝为什么要查阅《冒氏宗谱》呢?陈鹏年对其中的奥秘是十分清楚的,但又不能说得十分明白。
陈鹏年在这篇序文中,还写了这样一段话:“尝诵吾乡茶陵相国之铭,曰‘冒氏不见氏族书,不知何许人。’噫,是说也,单宗后门之士恶闻之。然历元至今,如皋氏族之盛之伟,孰有加于冒氏者哉?”这茶陵相国就是康熙的老师熊赐履,也是冒辟疆的挚友。陈鹏年引用他“不知何许人”这句话,这是“明知故问”,其意特别强调,《冒氏宗谱》中有个人没有写进去,这个人不是一般人,正是康熙!陈鹏年进而借题发挥,满怀感慨地说,哎哟,这种说法,就是要开后门才能进《冒氏宗谱》,康熙听了一定是很不高兴的!你看,从元朝开始,直到如今,在如皋各氏族中,哪个能比得上冒氏家族这样强盛、这样伟大的?陈鹏年的这番话,决不是凭空而来。他在江宁为官时,同江宁织造曹寅很熟悉。曹寅把同自己一道长大的康熙的身世告诉陈鹏年了,所以,陈鹏年才能写出上述寓意深长的文字。
(3)陈维崧的证言。
陈维崧(1625-1682),字其年,江苏宜兴人。清文学家。他认冒辟疆为义父,长期在冒府居住。他没有经过科举考试,直接由冒辟疆向康熙推荐,当上翰林院检讨。所以,陈维崧在给冒辟疆的信中写道:“这是开朝以来旷世未有的异数。”
陈维崧在冒辟疆的孙子满月之际,作长歌志喜。长歌中写到冒辟疆的儿子谷梁(即嘉穗):“谷梁鬑鬑颇有髭,作人醇谨得家法。出口謇讷无微词,毕万之后定尔尔。”陈维崧把冒辟疆写成了“毕万”。毕万是晋国大夫,他的后代是魏国的开国国君。这就标明了,冒辟疆的儿子康熙是绝了大清血脉、断了大清后嗣香火的开国国君。陈维崧借典喻今,既揭示了真情,又不让人抓住把柄。
陈维崧在1664年作长歌《秦箫曲》,讲冒辟疆一生和清廷相交的故事。“一生总为秦箫误”“十匹红罗红刺天”,说冒辟疆用十匹红罗装饰成红楼,用一生工夫著作《红楼梦》,让这“秦箫曲”响遍大江南北,唱响朝廷内外,让人们都知道历史的。“有眼只读帝京篇”“却与黄金不相识”,说的是人们只知道大清怎么样、怎么样,但“黄金”在哪里,根在哪里,人们都不懂得。“殿中朝贵皆知音”“会须一曲送上天”,说的是当今朝廷权贵如李天馥、梁清标、龚鼎孳、吴梅村等等,都是冒辟疆的知音,他们会把其引吭高歌的“秦箫曲”送到“天上”,即在朝的康熙皇帝,在天之灵董小宛。“好将并石摩云调”“歌出贞姬烈士心”,说的是冒辟疆从石头里迸发出来的、响遏行云的“秦箫曲”,唱出了一代巾帼英雄的非凡情怀。董年是顺治妃子,封为“贞妃”,而对冒辟疆来说,则称之谓“贞姬”。陈维崧一篇《秦箫曲》,用文学语言,写下了大清王朝这样一段秘不可宣的真实历史。
(4)李天馥的证言。
李天馥(1635-1699),安徽合肥人。清康熙三十年(1692)为武英殿大学士,当过日注官。董小宛收集的三百余首古宫词,李天馥保存下来,加上自己收集的一百余首,采取集句形式,形成一百二十首古宫词。这本书,后来作为珍本保存。李天馥作为日注官,他没有在其诗文中透露任何有关信息。但他运用集古人诗句写成的一百二十首古宫词,却成了破译历史谜团的利器。读他的这一百二十首集句诗,或者是暗示董小宛和董年姐妹俩进宫,或者是寓意康熙是冒辟疆与董年的儿子这一历史事实。
古宫词八十一首:“银河一带水悠悠,月过南宫渐映楼。心寄碧沉空婉娈,晓屏无睡待牵牛。”“心寄碧沉空婉娈”,选自唐刘沧《洛神怨》。因为李天馥知道冒辟疆自喻为曹子建,而把他的心爱之人董小宛和董年视作娥皇和女瑛两位“洛神”。刘诗中还有“片月青楼落未央”之句,而董氏姐妹都在青楼中生活过,而后都去了皇宫。这未央宫是秦朝皇宫,暗示吕不韦和赵姬生了秦始皇之事,实指冒辟疆与董年生了康熙之事。如此非凡的弥天之事,仅凭一首诗就具体生动地表述出来了。
(5)熊赐履的证言。
熊赐履(1635-1709),湖北孝感人。他是康熙的老师,冒辟疆的挚友。熊赐履说了一句掷地有声的话:“冒氏不见氏族书,不知何许人。”这种存疑之语,在宰相熊赐履心中决不是一个问题。他说的“不见”,正是应该见诸《冒氏宗谱》;他说的“不知”,正是他全知。问题是应该见诸《冒氏宗谱》的这个人,而又是决不能写进《冒氏宗谱》的人;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当朝皇帝康熙!熊赐履发出这千钧一问,实际是破解了当世一大谜团。作为当朝宰相说出的当朝皇帝的身世,当然是完全可信的。
熊赐履有一封给冒辟疆的回信,信中写道:“画笔颁到,焚香展玩,如瞩王乔笙臂,缥缈霄端,又如游目芝田松盖间。”这里的“颁”,作“赏赐”解;更说到“焚香展玩”。一位当朝宰相,对一名如皋文人,怎么会崇敬到如此地步?这十分生动地表明,冒辟疆是当朝皇帝康熙的亲生父亲。熊赐履对他这样崇敬,是理所当然的了。
(6)吴伟业的证言。
吴伟业(1609-1672),号梅村,江苏太仓人。入清后官国子祭酒。他是冒辟疆的好朋友。吴伟业在1660年《祝冒辟疆社盟翁先生双寿序》中写道:“余获交于贤士大夫不为少矣,流离世故十不一存。幸与辟疆生长东南,年龄相亚。君方始衰,吾已过二。昔人所谓‘遗种之叟’,吾两人足常当之耳。”把他这“遗种之叟”四个字展开来说,就是我吴伟业把女儿嫁给了明太子朱慈烺,朱慈烺和我女儿生下的儿子为朱三太子,我为大明王朝遗下了种子。你冒辟疆与董年生的玄烨小龙子,这是为大汉民族遗下了种子。吴伟业用“遗种之叟”四个字,生动地记载了冒辟疆与董年生下玄烨小龙子的历史事实。
上述六人,都是康熙的近臣,都对康熙的身世了如指掌,禁不住要把事实告诉世人。于是,借助诗文,对这一历史事实作了尽责的巧妙的交代。
(三)康熙之后清朝历代帝王都念念不忘冒氏家族。
1723年,康熙离世。而后一个个继位者,对冒氏家族取何态度,也是判断康熙身世的一把重要标尺。
(1)雍正提携冒重光。
雍正登基后不久说了这样的话:“从前有句妖言说道:‘帝出三江口’,……。”如皋是长江、淮河和东海合拢之处,雍正称作“三江口”。其父皇康熙从未说过有关他的身世之说为“妖言”,而雍正说了。雍正还对曹寅的儿子发出警告:“不要坏了朕的声名。”为了坐稳大清江山,他违心地说出了这样的话。但他又把父皇来自何方说得如此具体,更显得“欲盖弥彰”了。
但是,雍正是说归说,做归做。冒重光是冒辟疆的重孙,是雍正的侄子,因而对其十分青睐,让他当侍卫,在乾清宫由怡亲王引荐,并且特授直隶蓟州营都司。冒重光在雍正三年迁“固关参将”,三品武官,并在固关有所作为,仅过五个月,雍正授其“河州副将”,还在养心殿召见了他,赐御书“福”字。特别是雍正还亲自解下杂佩件给冒重光系上。雍正的这些举动,足以表明,对冒氏家族,对来自“三江口”的人,他情有独钟。
(2)乾隆微服私访到如皋。
1736年,乾隆登基。他也把传播很广的康熙身世之说,说成是“山野妖言”。这为的是让自己坐稳大清皇帝宝座。为此,他还采取了几项举措。一是将雍正御制国书《大义觉迷录》宣布为特号。因为此书有涉及康熙身世的内容。二是肆行。凡是涉及到有关康熙身世的文字,或销毁,或删改。冒辟疆的《同人集》被删除了百分之九十。三是冒氏祭田由朝廷直管改为冒氏家族自管。康熙建冒氏祠堂后,还设立祭田二百八十二亩零三分,一直由皇府派人管理;到乾隆十三年(1748),下放给冒氏家族管理了,怕有关议论无休难止。
从表面上看,乾隆的这些动作是想厘清同冒氏家族的关系;而实际上,乾隆又怎么也割不断同冒氏家族的情愫。1751年,乾隆私访如皋。他这次也是学爷爷康熙微服私访。他在如皋为明万历年间因贤臣张居正错案牵连继而纠正的顺天府尹钱藻御赐“正大光明”匾额。
乾隆是康熙最宠爱的孙子。康熙所以把皇位传给雍正,就是因为看上了这个孙子。弘历(即乾隆)六岁时就把康熙十分喜爱的周敦颐的《爱莲说》背得烂熟,而且还能说清自己对此文的深刻认识,同其爷爷康熙心心相印。莲花,在康熙心中就是董氏姐妹花。
(3)嘉庆恩赐冒南金恩骑尉。
1796年,嘉庆继承皇位。嘉庆十五年(1810)十月二十七日发诰敕一道,圣旨曰:“朕惟尚德崇功,……冒南金,尔曾祖冒重光原系副将,雍正七年征伊犁阵亡,钦奉特旨,赏给恩骑尉,与尔承袭,世袭罔替。”冒南金已是冒辟疆第六代人了。嘉庆想起冒重光而嘉奖其后代冒南金,让他袭任恩骑尉,而且颁旨为世袭制。试问:如果嘉庆不知道曾祖父康熙是冒辟疆的儿子,他能让其后代沐如此隆恩、享如此荣光吗?
(4)咸丰恩赐冒清柱恩骑尉。
1851年,咸丰坐上大清皇帝宝座。冒辟疆是1693年离世的,距咸丰上任已达一百五十八年之久了。但是,作为大清皇帝咸丰,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推移,而淡忘了冒氏家族。他在上任后的第二年,为冒南金之子冒清柱“以祖重光功袭恩骑尉。”这样,冒辟疆曾孙的曾孙,还因为冒辟疆的缘故,荣享浩荡皇恩。咸丰之前的道光,咸丰之后的同治、光绪,也都对冒氏家族怀着特殊的感情,这里不一一叙述了。
由上所述不难看出,大清王朝从康熙开始的一代代帝王,如皋是他们心中的一方圣土;冒氏家族是他们念念不忘的非凡一族。他们对如皋、对冒氏家族的这种特殊情感,都缘于冒辟疆与董年生下了一代圣祖康熙。
(四)冒辟疆承认他与董年是康熙的亲生父母。
冒辟疆作为康熙的亲生父亲,在当时的环境里,他不可能直截了当地让事实大白于天下。但是,他又按捺不住自己,总想把这件世人关注的事对世人有个交代。于是,他使用了他擅长的曲笔,把真情实况说清楚了。
(1)冒辟疆自称为“千岁”之人。
冒辟疆在七十九岁时写的《菊饮倡和》诗中说道:“我闻饮菊水,能令颜色好。人死寿千岁,苟生不为宝。”人死之后,都要封为“千岁爷”,可能吗?但冒辟疆很自信。因为他的儿子康熙是“万岁爷”。冒辟疆相信他的这个儿子会在他死后把事实讲明白,追封他为“千岁爷”。
(2)冒辟疆自称为“遗种”之人。
扬州知府卞永吉一直在招隐,他希望冒辟疆出仕大清朝廷。但冒辟疆断然拒绝。他给卞永吉复信说:“顾乃独眷遗种之老,不忘山泽之癯。”
冒辟疆在《介眉先生过访见投答和》诗中写道:“叹息薄海内,遗种更余某”“谤书满江南,不过张其丑”“伤心不忍言,石阙终在口”“今古所无事,咸为一身有”。这些诗句说的是,某某(指康熙)是我遗下的种子,此事现在已是满城风雨,路人皆知。而我现在也十分伤心,毕竟宫殿中的事都在我口中,这是自古至今都没有经过的事情,现在都集中到我身上来了。
冒辟疆和《桃花扇》作者孔尚任私交甚笃。他写了一首五言长诗《赠孔东塘博士》,诗中写道:“矧余遗种老,兹幸逢燕许。”这是说,况且我是一个遗种老人,这次逢上这样的盛宴,我是感到很荣幸的。
1683年,扬州知府卞永吉和盐台裘充美一定要冒辟疆去京城编明史,硬留他在扬州住了一百八十天。冒辟疆称有足疾,拒绝出仕,结果让儿子冒丹书出任此职。这次在扬州举办了广陵倡和,冒辟疆作《大中丞余公解裘歌》,在这歌中,他又写道:“系我遗种之老民,五月披裘歌负薪。”
由上所述,可以看出,冒辟疆反复强调,自己是一个“遗种”之人。这就是说,他与董年生下了康熙,这是遗下了明王朝的种子,汉民族的种子。
(3)冒辟疆自称为“羲皇上人”。
王士禛(1634-1711),号阮亭,山东桓台人。官至刑部尚书。他在康熙元年(1662)写给冒辟疆的信中说:“遥忆先生暨其年、谷梁、青若诸子坐水绘庵中,鱼鸟亲人,不翅作羲皇上人之想。”称冒辟疆为“羲皇上人”,而冒辟疆也正是以此自称的。他在《施使君招集内署西园即席分韵三爻》一诗中写道:“平生上皇民,敢负此燧巢。”“平生上皇民”五个字,简洁明了地说清了自己的身份,我冒辟疆本来就是上皇的巢民,也就是皇帝上面的巢民,即“羲皇上人”。
何谓“羲皇上人”?羲皇,指的是伏羲氏。古人想像伏羲以前的人,无忧无虑,生活闲适,故隐逸之士以“羲皇上人”自称。东晋陶渊明就曾以“羲皇上人”自谓。冒辟疆自称为“羲皇上人”,也完全符合他隐居冒氏“逸园”、誓不出仕大清朝廷的实际。但是,冒辟疆自称“羲皇上人”的最主要的意涵还不在于此。“羲皇上人”中的“羲”字同康熙之“熙”既同音又近义。“上人”,在如皋方言里,既泛指父亲与母亲,又专指父亲。这样,冒辟疆自称为“羲皇上人”的意思就十分明确了:我冒辟疆是康熙皇帝的父亲!
(4)冒辟疆自称为“老龙”之人。
冒辟疆在《水绘庵六忆歌》中写道:“不特移石兼移松,九鬣苍鳞蟠老龙。”这就是说,我住的水绘园这块地方,不必特别移来石头和松树了,有九鬣苍鳞盘绕着我这老龙就可以了。冒辟疆是康熙皇帝的老子,所以他自称为“老龙”。当时,除了冒辟疆,其他任何人都不敢这样称呼自己。
(5)冒辟疆总是要显示自己是皇父之人。
1684年9月,康熙到如皋认父之后,许多达官贵人,包括工部尚书等一、二品大员,在迎接冒辟疆时,不但亦步亦趋,而且着走路,俨然是一副见太上皇的姿态。这种情况,被李天馥知道了。于是,李天馥以《行路难》为题,作诗八首,送给冒辟疆。现在这八首诗仅存三首,其中五首可能因内容太直白,被销毁了。从仅存的三首诗中可以得知,李天馥是在劝告冒辟疆为人不要太高调,说话做事不要太张扬;否则,会坏事的,会害了康熙的。他还建议冒辟疆就如何治国理政,多做些研究,给康熙多提一些好意见,以稳固康熙的皇位。李天馥是康熙的近臣,又是冒辟疆的挚友。冒辟疆把李天馥的话听进去了。
于是,冒辟疆潜心研读史书,写出了《天子以四海为家论》《读史须识治乱之机论》。他写道:“岂非勲格于皇天而私犹存于有我欤,而又能以四海为一家哉?”“彼以一家之父子有以异于四海之父子乎?一家之兄弟有以异于四海之兄弟乎?一家之夫妇有以异于四海之夫妇乎?”“为人君者而读史,则制治未乱,保邦未危,虽在明盛而不忘风雨飘摇之忧,此帝王格心之业也。”冒辟疆这两篇文章都出于一个动机,这就是教导康熙如何当皇帝。他对康熙说,你认我为老子,这是私的,要认天下父母为父母,认天下子女为子女。作为皇帝,你要认真读读历史,常怀忧患意识,治乱于未然。天下敢有这样对皇帝讲话的吗?有,这就是冒辟疆!他用皇帝老子的口吻,摆出了一副皇帝老子的派头,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坐在皇位上的康熙进行训教。这可谓是旷古奇文!而康熙听从了其亲生父亲的至理良言,推行满汉和谐,促进社会发展,开创了“康乾盛世”。
(6)冒辟疆送古砚给康熙。
冒辟疆作《毕载积使君古砚歌》一首。诗中写道:“君持此砚献天子,好上金泥玉检书。”诗句表明,冒辟疆是委托毕载积使君把自己的一方古砚送给康熙的。康熙自认是朱由检之化身。朱由检死于1644年3月18日,康熙生于1654年3月18日。这“玉检书”即是康熙御笔书。
上述种种事实,充分地表明,冒辟疆完全承认康熙是自己的亲生儿子。
(五)冒辟疆的文友们纷纷记载冒辟疆与董年生下康熙一帝。
康熙的亲生父母是冒辟疆与董年,大清朝廷是极力掩盖这一事实的。但是,深知内情的冒辟疆的文友们,纷纷作诗为文,把这铁一般的事实记载下来了。
(1)冒辟疆送董年进京。
戴移孝是冒辟疆收养的孤儿。他在《甲午秋遇辟翁年伯于金陵客舍感赋》诗中写道:“桃叶渡头秋水清,几同先子濯长缨。枕戈支剑扶王室,对策横经旅帝廷。书仿鹿蟠驱贼寇,人推牛耳告同盟。谁知一旦危巢破,不复携琴到广陵。”这首诗的大意是,我几次在桃叶渡同你冒老伯洗濯长缨,以缚苍龙。你和你的盟友们都磨刀霍霍,枕戈支剑,决心匡复大明皇室。你把你“遗种”怀孕的董年送上清廷,这种对策是“横经”,而不是“正经”。你的目的要效仿鹿蟠来驱逐满清贼寇,而众人又推你为执牛耳的首领。但是,冒大伯你要知道,这样行事十分危险,一旦计谋被识破,你还能提着琴到扬州逍遥吗?
康熙是在顺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出生的。戴移孝作此诗是在顺治十一年秋天。此诗所载之事是真实可信的。有专家将康熙同冒辟疆和顺治的画像进行了科学的对比分析。康熙同冒辟疆,其形、其神,如同出一模;康熙同满族人顺治,毫无相似之处。这一研究结果,也可作为参考。
(2)冒辟疆与董年生下康熙,被称为“虾子作龙儿”。
张煌言作《建夷宫词》,共八首诗,其中一首写道:“掖庭又说册阏氏,妙选孀闺足母仪。椒寝梦回云雨散,错将虾子作龙儿。”“虾”,在满语中是“侍从”的意思。董小宛入宫后,先是孝庄皇太后的侍从,后来成为襄亲王的王妃。此时董小宛和顺治打得火热,并掌控了顺治,还出计让已怀孕的董年进京。董年生下的是男孩,康妃生下的是女孩。曹寅母亲孙氏大娘作为保姆和曹寅的表兄弟的李煦之母一起,实施“掉包计”,把董年生的男孩说成是康妃生的;把康妃生的女孩给董小宛作义女。这就是“错将虾子作龙儿。”“虾子作龙儿”,不仅是张煌言说出来了,而且冒辟疆的诸多文友写诗作文也提及此事。尽管是天大秘事,怎么也瞒不住了。
(3)冒辟疆被称为“遗种叟”。
顾道含在《巢翁先生八十大寿诗以祝之》中写道:“风雅于今晦似烟,葆持遗种赖颐年。”诗中把“保”故意写成“葆”。这就是说,冒辟疆做的这件风光高雅非同寻常的大事,直到如今还隐晦着不大白于世;明朝的种子、汉族的种子能保持下去,也是依赖于“千里草”董年呵!
在《潜徽录》中有许纳陛以《祝冒巢民八十》为题作的诗:“粟帛颁来下紫宸,恰逢大耋庆余春。前朝留得称遗叟,昭代相传是逸民。……”诗一开头就写得很清楚,为了庆贺冒辟疆八十大寿,帝王宫里也赏赐粟帛。为什么?因为你冒辟疆是明朝遗下的、又是为汉族留下种子的老者,你将是一位世代相传的名声赫赫的隐居之人。
举上述两例,可以看出,“遗种”一说,不仅出自冒辟疆之口,而且见诸他人之文。“遗种”一事,是不可否定的事实。
(4)冒辟疆被称为“羲皇上人”。
冒辟疆的诗友张渊懿《巢民先生七十荣寿赋祝》诗中写道:“侧闻广陵冒先生,驰驱艺苑垂令名。笔墨词采妙天下,诗坛酒社推干城。……阅历春秋七十年,风流潇洒若神仙。虚阁披襟或长啸,晴窗企脚自高眠。……先生自是羲皇人,娱情山水乐天真。……”张渊懿这首诗,特别点明“先生自是羲皇人”。
张圮授在《奉题巢翁老伯还朴斋》诗中写道:“七十多年山水福,先生才是傲羲皇。”七十年来,冒辟疆纵情山山水水誓不为清廷之官,而以作“羲皇上人”为骄傲。张圮授进一步将冒辟疆自认“羲皇上人”的本意说得明明白白了。
(5)冒辟疆被比作“王昌”。
冒辟疆的诗友吴山涛在《辟疆先生招同诸名流讌集阅如君夫人书画赋此为寿》诗中写道:“载得班姬书画船,玉台湘管是香奁。隔江择婿休嫌晚,已嫁王昌十五年。”
冒辟疆的诗友汪耀麟在《巢翁先生如君蔡女罗三十诗十二首》第九首写道:“曾买长安宝镜圆,芙蓉自绣晚灯前。回思初嫁王昌日,斗草于今十五年。”
冒辟疆的诗友许汝霖在《和辟疆先生见赠原韵》诗中写道:“吟屐东西到草堂,少年争欲嫁王昌。入山一自忘时日,谱笛还能叶羽商。綸阁寄书凭朔雁,篱门种菊傲南霜。闲同朱老寻香径,杖挈红藤六尺长。”
以上三位诗人所写之诗都写于1676年,都把冒辟疆比作“王昌”。此外,还有钱谦益、吴梅村等人,也把冒辟疆称作“王昌”。王昌,新莽末赵国邯郸人,本以卜相为业。后来,他自称为汉成帝之子刘子舆,被西汉宗室刘林和大豪李育等立为汉帝。他们把冒辟疆比作“王昌”,用意则显而易见了。这就是说,冒辟疆把自己的儿子作为顺治的儿子,并登上大清皇位,这便是康熙。
(6)冒辟疆被称作“老龙”。
孔尚任(1648-1718),山东曲阜人。因冒辟疆推荐,康熙破格给白衣秀才授国子监博士。他在给冒辟疆的信中写道:“先生云中龙马,海上鸾鹤。”
《潜徽录》中有冒辟疆的好友邓林梓作的《匿峰庐记》说道:“人皆指此匿峰庐者,伏龙凤雏隐于其中,江干车马无日无之,逃名而名归焉,其又何能终匿,以此庐为墙东乎?”
冒辟疆的好友汪鹤孙以《壬戌冬日过东皋访巢民先生水绘庵中赋赠十章和曹秋岳先生原韵》为题,作诗十首,其中第二首写道:“平生重风烈,大义在君亲。击笏消奸胆,看碑识党人。燕安非尔志,龙性岂能驯。极目沧桑感,忧心类小旻。”他还在这十首诗后补上一记:“巢民先生为一代大儒,文章气节,矫矫自命。……幸获登龙门,瞻风范,盘桓浃月,重荷殷勤,因抒俚词,以志景仰,知不足以颂扬高风于万一也矣!”
冒辟疆的这些好友们,不仅称其为“龙”,甚至还说他具有“龙性”。因为冒辟疆的儿子康熙皇帝是“龙”,“龙生龙”,其老子当然也是“龙”了。
(7)冒辟疆被称作“万年”。
冒辟疆的好友高世泰《寄寿巢民先生五十双寿》诗写道:“东皋世业老松筠,敝屣公孤草莽臣。击竹山头怀义士,迷花物外友高人。万金散尽胸方展,一诺平生谊独真。最是缟綦同德者,石交合颂八千春。”
冒辟疆八十大寿时,许多名贤达士、鸿公钜卿都赋诗为文,祝他千秋不朽。
冒辟疆的诗友顾道含《巢翁先生八十大寿诗以祝之》写道:“庄诵南华祝大椿,八千岁月朴巢春。郁葱不害容鼯鼠,拜屈应知重后人。自有风云尝翊护,远招鸾凤作比邻。采芝撷秀朝元日,坐咏黄虞集盛宾。”
冒辟疆的文友宋实颖,写了《冒辟疆先生八帙乞言》,热情地颂扬了冒辟疆的为人与为文。此文最后写道:“非然者岂犹是翩翩豪迈,主奉千金,客称万年,……。”这里说的“主”,是指康熙皇帝。
康熙在位,他是皇帝,是“万岁”;他的亲生父亲冒辟疆被称作“八千岁”、“万年”,也是理所当然的。特别是冒辟疆八十大寿时,康熙还送上千两银子以示祝贺,这不光是显示这场寿庆规格之高, 而且充分显示了康熙对其生父的孝顺之情。
(8)冒辟疆被说成其“子若孙”。
冒辟疆的好友戴洵,江苏常熟人。他在《赠别冒巢民先生序》中写道:“先生,今之有道者也。登其堂,充栋而插架者,为先生之藏书;有光陆离,轶韩而驾杜者,为先生之诗古文;高冠奇服,则义而称先者,为先生之友;凤毛麟角,连珠而比玉者,为先生之子若孙。”康熙1654年出生,冒辟疆已四十四岁了,算是老来得子,两人之间年龄相差两代人,所以,被说成“子若孙”。而戴洵特别指出,冒辟疆的这个儿子是难得一见的“凤毛麟角”式的人物,是“连珠而比玉”的帝王之人。
(9)冒辟疆被认为“逃名”。
冒辟疆八十大寿倡和,郭麟定诗云:“水绘传经接后贤,骚坛一脉到今延。三千食客贫犹胜,八十逃名老更坚。月下何曾放好句,花前无日不张筵。连翩共唱开元曲,还朴先生庆大年。”诗中明显是在为冒辟疆抱不平。他如今已是八十岁的人了,大清朝廷还没有公开说出他是康熙的生父,还没有让其大名回到正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