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曼·黑塞曾说:“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是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你自己。”
龙年开工日,我们整理了一份书单,在这份书单中,大部分是2023年的新书。《图像——从文艺复兴到社交媒体》、《色彩——颜色如何改变我们的视觉》用新的视角看待图像和色彩的发展,建构了一个别样的艺术史。《中国绘画——五代至南宋》、《秦汉工匠》深入中国传统艺术与美学,国际学者的知识结构呈现了不一样的研究视角。艺术的发展离不开与艺术市场的共生关系,在这份书单中我们也推荐了一本关于艺术市场的书《从马奈到曼哈顿——现代艺术市场的崛起》。艺术是一门综合的学科,它与哲学、社会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为此,我们也将《哲学如何塑造了我》和《社会学基本概念》两本经典概念研究类书籍推荐给大家。同时,两部女性主义著作上野千鹤子《厌女》、费代里奇西尔维娅·费代里奇《凯列班与女巫》可以帮助大家进一步从根源上洞察与反思人类社会是如何一步步塑造女性历史的。
从艺术史到艺术市场,从哲学、社会学到女性问题,始于艺术但又不止于艺术。
《图像——从文艺复兴到社交媒体》
作者: [意] 里卡尔多·法尔奇内利
出版社: 贵州人民出版社
译者: 狄佳
出版年:2023年5月
“神经科学解释说,我们的大脑倾向于察觉场景变化,而不是事物本身;因此,对于重复出现以及突然变化的东西,我们会非常敏感,能够迅速捕捉到节奏、重量、方向信息。”
——引自《图像——从文艺复兴到社交媒体》
“图像无处不在。然而,为何有些图片能得到成千上万个赞,甚至成为视觉文化的标志,有些则不会?图像是如何俘获、惊艳、催眠我们的?”在充满巨量好看图片的媒体时代,人类千年图像史有了新的走向。从洞穴壁画、油画、素描到照片、电影,再到广告、,图像的发展和审美的角度是连续的还是断裂跳跃的?这本书言简意赅地解构了盘根错节的艺术史知识,用很多新的视角阐述和看待图像的发展。
《图像——从文艺复兴到社交媒体》,在豆瓣2023年度艺术·设计图书排名中位居No. 2,评分高达9.5。在这本2023年新出版的图书中,作者以图像作为连贯古今的载体,将文艺复兴的绘画与库布里克的电影放在一起,将抽象艺术与当代广告对比,解释了图像是如何被设计和创造的。
作者里卡尔多·法尔奇内利(Riccardo Falcinelli)出生于1973年,平面设计师,设计理论家身份的他,用更加复合多元和跨学科的视角,让我们知道,一些图像之所以会成为经典,并不仅仅是图像本身所造就的。对图像背后的文化、历史与社会发展、演化的过程的洞察;性别、伦理、媒介、心理学等跨学科问题的交叉,共同构成了图像的意义。这本书不仅是艺术类书籍,更是一部人类文明演进的文化史书籍。
艺术家、电影人、设计师、摄影师……与图像相关的创作者和爱好者,都可以从这本书中探究到经典图像的流行密码。
《色彩——颜色如何改变我们的视觉》
作者: [意] 里卡尔多·法尔奇内利
出版社: 贵州人民出版社
译者: 李思佳
出版年:2023年5月
“人们常常会将抽象概念同现实联系在一起,并认为二者是等同的。当我们让一个孩子用蓝色水彩笔画天空时,我们自然而然地认为这是一个客观事实,而没有意识到其实这是来自文艺复兴时期巨富高利贷者的风尚。现代工业社会的图像依然保留着五个世纪之前时代的痕迹。过去的颜色在现代的习惯中有所保留。而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它们,我们需要研究科技之前关于颜色的概念与理论。”
——引自《色彩——颜色如何改变我们的视觉》
里卡尔多·法尔奇内利在2023年出版的另一本书《色彩——颜色如何改变我们的视觉》同样受到好评。在这本聚焦色彩的书中,法尔奇内利深入研究了色彩的历史,从绘画、电影、漫画和日常用品等组成的整个图像世界中汲取灵感,全书包含400多幅插图:从福楼拜的小说到《辛普森一家》,从蒙德里安的画到希区柯克的惊悚电影,呈现了一部精彩纷呈的色彩演变史。
艺术是需要天赋的学科,但并不代表所有的创造都是凭空想象而来。无论是图像的构图还是图像的色彩,都与生产技术变革、社会观念变化息息相关。作者对于生硬枯燥地论述某个颜色有多美毫无兴趣,他更愿意花功夫越过现象去看本质:
“对材料的挑选就极其重要,因为艺术作品不仅要彰显天赋,也需要表明财富。”
“在拜占庭绘画中,有时天空是红色或黑色,但最常见的还是金色,因为这种闪耀的材料象征着宇宙的广阔,强调上帝与光等同。人们常常会将抽象概念同现实联系在一起,并认为二者是等同的。”
“在经典作品中,印象派是最受欢迎的艺术流派之一,而凡·高、克里姆特和马蒂斯的作品也被人们所熟知。这种成功背后的原因可被归结为作品题材的平易近人:日常生活的场所与主题、丰富的色彩与柔和的情感,所有这些内容都能轻易引起人们的共鸣,而且印象派绘画还可以作为家装内饰。不过在这些显而易见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往往被人们忽视的因素:这些画作鲜亮且丰富的色彩适合被印刷复制。”
色彩背后的故事,远比画面上的色彩本身更精彩。
《 我还能看到多少次满月升起 》
作者: [日] 坂本龙一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译者: 白荷
出版年:2023年6月21日
“裘宾在世时留下了这样一段话:神让亚马孙的300万棵树被如此轻易地砍倒,一定是在别的地方赋予了这些树新的生命。那里一定有猴子,有花,有清澈的水流。等我死了,我要去那里。”
——引自《我还能看到多少次满月升起》
《我还能看到多少次满月升起》是豆瓣2023年度艺术·设计图书No.1的书籍,是坂本龙一继回顾幼年至五十七岁人生的《音乐即自由》后的又一部自传,记录了他最后的时光。
2020年12月,医生告知坂本龙一癌细胞已发生转移,在面对即将到来的那一天,坂本龙一对艺术创作和社会活动背后的哲学,坂本家的历史和家人的羁绊,以及自己离开后的世界进行了讲述。
这本书以“与癌共生”作为开篇章节,跟随文字,走过坂本龙一对自然、母亲、创作与世界的眷恋,直到葬礼曲目播放列表,像是完成了一场人生的轮回。作为音乐家,坂本龙一以革新性的音乐追求享誉全球;作为艺术家,他积极尝试跨界艺术创作,参与很多大型装置艺术展览等活动。
《中国绘画——五代至南宋》
作者: [美]巫鸿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23年6月
“从宏观角度看,这种横卷山水与挂轴山水从不同角度表现出10世纪画家对发掘绘画媒材和图像表现能动关系的巨大兴趣,造就了两种判然有别又相辅相成的视觉模式。”
——引自《中国绘画——五代至南宋》
著名美术史家巫鸿在这本书中,用反思既往绘画史书写的方式,多线索讲述了中国绘画的新故事,关注多元背景下的绘画实践与跨地域交流。
五代至南宋这近四百年时间,是《韩熙载夜宴图》《溪山行旅图》《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等传世名作涌现的时期,也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个特殊而关键的阶段:越来越多的画家脱离了寺庙和宫室壁画的集体创作,壁画与卷轴画形成新的互动关系;挂轴的产生以及对手卷形式的探索,催生出影响深远的构图样式和观看方式;日臻细化的绘画分科隐含着绘画实践的进一步专业化;中央及各地方政权的深度参与导致绘画创作的行政化和机构化,进而形成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综合性宫廷绘画系统;孕育中的文人绘画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其美学观念影响了宫廷趣味和宗教绘画的风格,为其最终成为中国绘画主流开启了先河。
该书虽然是以时间顺序推进论述,但丰富纵深的视角贯穿全书,对一个问题的阐述通常层层递进又旁征博引,非常利于阅读。
值得期待的是,巫鸿“中国绘画”系列收官之作《中国绘画:元至清》将于今年出版。
《秦汉工匠》
作者: [美]李安敦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译者: 林稚晖
出版年:2023年7月
“文物被剥离的另一类环境更难修复,即它出产时的社会和经济环境。它由谁所造?这个人在社会上处于什么地位?为什么他/她制造了它?怎么造的?造它的人受过什么训练?它怎样被卖给用家或被送到用家手上?如果我们真的重视与文物的邂逅,这些正是我们想回答,并且应该尝试回答的问题。遗憾的是,在这件器物被长埋地下之前,它的制作环境早已不复存在了。”
— —引自《秦汉工匠》
该书透过文物,讲述一部阶层流动、经营算计、男女分工、罪与罚、汗与泪的秦汉工匠史。
作者李安敦(Anthony J. Barbieri-Low)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中国艺术史与考古学博士,现任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历史系教授,研究方向为秦汉史(社会、经济、法律、物质文化)、埃及学(比较史学)。这本书代表了21世纪海外中国文化、历史研究的极高水平。
《秦汉工匠》共有六个章节,分为“绪论:工匠、作品及其社会经济背景”、“社会中的工匠”、“作坊中的工匠”、“市场中的工匠”、“宫廷中的工匠”和“戴镣铐的工匠”,将焦点与尊严从那些精美绝伦的文物转移到它们的创造者——工匠身上。不禁让人动容的是,这些很多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工匠,是如何创造出伟大而精美的人类文明的?他们的所思所感是否也经由这些文物传递给当下的我们呢?跨越时间的长河,沉重的历史化为一场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对话。
《艺术史》
作者: [美] 玛丽莲·斯托克斯塔德 / [美] 迈克尔·柯思伦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译者: 王春辰
出版年:2023年10月
“ 我曾看到过此书的英文版本,很高兴它有中译本。世界上有众多艺术史教科书,本书从学习者易理解和掌握的立场出发,用全新的方法和结构对内容做出梳理,并补足了艺术史学科某些盲点。我想为读者补充一句话:了解艺术史知识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能从这些知识中出来,去抓住艺术本身。 ”
——徐冰
《艺术史》是一部立足于全球文明视野的经典巨著,本次为中文版足本首次引进,朱青生、易英、徐冰、汪民安等学者力荐。全书共计1400多幅高清图片,来自全球近300座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研究机构。
《艺术史》囊括6大洲、7万年的古今艺术,内容包含早期人类艺术实践,21世纪的当代艺术作品,以及传统艺术史鲜少涉足的亚洲、非洲、大洋洲、拉丁美洲,被忽略的女性艺术家等,极大拓展了时间、地理、性别的边界,丰富了艺术史的内涵。
本书为AP艺术史官方推荐教材,是一本面向21世纪的艺术史,被称为“全球四大艺术史之一”。
《 从马奈到曼哈顿——现代艺术市场的崛起 》
作者: [英]彼得·沃森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译者: 刘康宁
出版年:2023年8月
“上午10点30分,主拍卖大厅开始了一场版画拍卖会。看起来好像正常的生活还在继续。实际上,这是一种令人心悸的平衡手法。这一场的拍卖师布赖恩·科尔(Brian Cole)必须表现轻松,又得保证拍卖会最晚于下午4点结束,这样他们才来得及打扫整理环境,以便晚上的重头戏能及时开场。”
——引自《从马奈到曼哈顿——现代艺术市场的崛起》
艺术史的发展与艺术市场息息相关。在新出版的关于艺术市场的书籍中,我们推荐彼得•沃森(Peter Watson)的《从马奈到曼哈顿——现代艺术市场的崛起》。
马奈和曼哈顿,是印象派绘画的先驱和美术馆画廊林立的艺术中心。从马奈到曼哈顿,从一个时空到另一个时空,二者以艺术为媒介遥遥关联,勾画出一幅关于世界艺术市场的图景。
作者彼得•沃森(Peter Watson),生于1943年,1983年成为国际艺术代理商,多次揭发轰动世界的艺术界丑闻,曾亲自追踪查访大量窃取欧洲古艺术宝藏的犯罪团伙;1997年起任剑桥大学麦克唐纳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本书通过丰富翔实的材料,对1882年至20世纪90年代间艺术市场的发展历史进行了细致详尽的梳理和生动的讲述,对不同年代艺术和商业、美与金钱的关系做了深入透彻的分析,并极富创见地解答了如下问题:人们关于艺术的审美判断是源自他们的本心吗,还是有一双看不见的手在操控大众的审美取向?艺术品拍卖是艺术品味的体现吗,抑或只是纯粹的商业行为?艺术市场是如何影响艺术家创作方向以及大众艺术品味的?艺术品的价值是由其作为商品的价格决定,还是由它的艺术品质决定?等等。
《哲学如何塑造了我》
作者: [英国] 布莱恩·麦基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译者: 郝苑
出版年:2022年10月
“在波普尔的生命行将结束时,他向我表达的忧虑是,他自己的作品就像叔本华的作品一样,会同样遭到职业哲学家的忽视。在波普尔死后,他将自己拥有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第一版赠送给我,他在这本书中写道:“赠给我挚爱的好友布莱恩,请不要忘了阿瑟与卡尔。”
——引自《哲学如何塑造了我》
艺术代表着人类感性的最高表现形式,哲学代表着人类理性的最高表现形式。艺术与哲学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紧密的联系。哲学为艺术提供了深入的思考和理论基础,而艺术则通过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将哲学思想具象化,使人们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哲学。想要看懂艺术、更好地研究和创作艺术,需要具备一定的哲学知识。面对庞大的哲学知识系统,我们可以从哪些路径进入去学习哲学、运用哲学,并让哲学帮助我们更好地看待这个世界的本质?布莱恩·麦基的《哲学如何塑造了我》给出了答案。
在这本书中,布莱恩•麦基讲述了他自己发现哲学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让哲学栩栩如生,而且让哲学与人生紧密相关。他将哲学的基础描述为一些与人们在生活过程中遇到的实在本质有关的问题,而不是一些在哲学家的作品中呈现的问题。日常生活的经验激发了讨论,即为什么经过数个世纪,某些特定的哲学问题仍然持续地令我们的心智感到困扰。
《 社会学基本概念 》
作者: [英] 安东尼·吉登斯 / [英] 菲利普·萨顿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译者: 王修晓
出版年:2023年10月
“巴纳德和特纳( Barnard and Turner2011:4)就认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第三代印度商移民、信仰印度教、家佳米尔顿·凯恩斯的中产阶级女性,与一个同样是印度裔、信仰伊斯兰教、拥有技能证书、家住布拉德福德、丈夫残疾、有两个孩子的第二代移民,她们的生活经验几乎不会有任何交集。”
——引自《社会学基本概念》
艺术与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创作和传播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学的发展实质上也是社会的发展。
《社会学基本概念》这本书已经是第三次出版,介绍了一系列精心挑选的基本概念,这些概念塑造了社会学,并将继续为社会学铺筑道路。社会生活变动不居,社会学亦不可停滞不前。今天的社会学,理论视角极为多元,研究议题广泛多样,方法也不拘一格。在这一领域中,最为核心的是基本概念和观点的运用。
本书包括十个主题:全球化、现代性、数字、消费主义、社会流动、生命历程、身份认同、后殖义,而这些议题也正是当代艺术创作与研究的核心问题。
《厌女》
作者: [日]上野千鹤子
出版社: 光启书局
译者: 王兰
出版年:2023年5月
“在性别二元制的性别秩序里,深植于核心位置的,便是厌女症。在这个秩序之下,无论男人女人,无人能逃离厌女症的笼罩。厌女症弥漫在这个秩序体制之中,如同物体的重力一般,因为太理所当然而使人几乎意识不到它的存在。”
——引自《厌女》
最后,我们再推荐两本关于女性问题的好书。近几年,女性问题、女性艺术议题备受关注。虽然说不再对二元对立的性别、身份概念进行强调,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女性主义在西方是一个已经被解决了的问题,世界上很多伟大的女性艺术家也已经取得了与男性艺术家平等的地位和学术价值的肯定,但在社会领域中,根深蒂固的性别问题依然存在。
上野千鹤子的《厌女》首版于2015年,2023年5月出版了全新增订的版本,位列豆瓣2023年度图书再版佳作第一名。在这一版本中,增加了关于“性骚扰”和“别扭女子”两章。《厌女》不是一部纯理论性著作,而是运用女性主义理论针对日本当代的各种社会现象的实践性分析。《厌女》处理了广泛的日本题材,其中既有文学性的,比如谈到小说家吉行淳之介、永井荷风、林真理子等,更多的则是社会性的。上野千鹤子谈到的许多现象,尤其是家庭的、婚姻的,在中国也有很类似的情况。
《 凯列班与女巫——妇女、身体与原始积累 》
作者: [意]西尔维娅·费代里奇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译者: 龚瑨
出版年:2023年5月
“女巫不仅是助产士、避孕的妇女,或通过从邻居那里偷一些木头或黄油来维持生计的乞丐。她也是放荡不羁的女性——妓女或通奸者,以及一般来说在婚姻和生育的束缚之外发生性行为的妇女。因此,在巫术审判中,风评不佳是有罪的证据。女巫也是反叛的妇女,她顶嘴、吵架、爆粗,在酷刑下也不哭喊。”
——引自《凯列班与女巫——妇女、身体与原始积累》
本书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展开:如何解释欧洲近代初期数十万“女巫”被处死?为什么资本主义的兴起与针对妇女的战争同时发生?
《凯列班与女巫——妇女、身体与原始积累》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经典著作,补全了《资本论》中缺失的女性视角。全书分为五个部分:15世纪前农民和工人的日常斗争;土地私有化和扩张的人口政策带来的影响;机械身体观的兴起;欧洲的大规模猎巫;猎巫策略在美洲的重演与当地妇女的反击。
通过回顾这段300年的历史,作者费代里奇表明:猎巫运动是资本主义对于社会再生产合理化的过程体现,它为现代社会组织的两个核心原则即劳动能力和自我所有权提供了必要支撑。换言之,对女性生育和身体的控制(以攻击女巫为代表)是资本主义实现原始积累的关键步骤。
费代里奇以女性视角对话马克思的原始积累学说和福柯的身体理论,对于传统历史叙事和理论范式构成了强有力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