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体会与探索

中国油画经历了几代人艰辛的努力探索,油画质量取得了很大成果。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油画家能有机会见到欧洲艺术大师的真迹,使我们更进一步了解研究西方绘画。2005年我有幸得到俄罗斯著名美术家的授艺指导,真正体悟到正宗油画技艺的魅力,从而感知西方油画语言的奥妙。 绘画的色彩规律、技艺表现是西方绘画艺术中的宝贵财富。真正把这门艺术学好,重要的是学习态度及理解能力,艺术如果抛弃技艺便不能成为艺术,这是油画研究得到的共识。 虽然说没有创新就没有艺术的发展,如果创新脱离生活、脱离时代,就会失去创新的艺术价值。把握时代科学发展观,就要领悟其爱党、爱国的艺术信仰,才会深刻感悟生活,去执着创新,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绘画艺术并不只是我会画和怎么画的问题,它是一门多学科营养的汇集,艺术作品是一个艺术家审美能力、艺术修养的再现。优秀的艺术作品是能打动感动人心灵,其艺术感染力是具生命力的。 当前艺术创作处于多元互补的艺术格局中,人们刻意远离生活,回避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倾心于艺术的审美领域或形式探索,使我们的艺术作品缺少对生活的敏锐感觉和思想的冲击力,精神性的贫乏已经成为当今绘画领域中的薄弱点,总以“现代观念”为借口追随西方当今的绘画理念搞起了形式主义。当他们努力在现代艺术理论和经典现代艺术作品的启发下研究和创作时,才发现现代艺术理论本身就充满着困惑和不确定性。法国后现代理论家利奥塔指出:“大多数人都不再怀念失去的叙事,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堕入蛮荒状态,拯救他们的是这样一种认识,合法性只能来自于他们自己的语言实践和交流互动中。” 艺术创作是多种元素的支撑,最重要的是自信与坚持,艺术创造的过程就是一个艺术家锻造的过程。在当今图像时代,很多人错误的认为写实绘画过时之说,按这样说绘画技法就没用了;我们研究发现并不如此,19世纪西方绘画艺术就是多元化的,无论是写实还是抽象,还是当代艺术的产生都在一起发展互为作用美术史。然而写实主义派生出了印象主义和自然主义,间接影响了象征主义,直接发展成世纪末和超现实主义,写实绘画是西方现代艺术观念和诸形式流派的总源头。写实绘画永远都不会有过时之说,它是引领绘画发展的本体。 作为绘画研究人员,研究活动容易受到统一性原则的支配。这特别体现在证明问题上,其目的本是获得听者的认可,它应该符合求“真”原则。我们现代创作应取于现实生活;把艺术融会到生活,思想观念中。一个人在某个时期的艺术感受,审美和道德标准不同,他所创作的作品风格画就不同,内容也就显然不一样。这和他的生活环境、人生经历、综合素质、心理状态是密切相连的。 研究创作要站在世界艺术的高度去创造艺术,要有真、善、美的艺术思想,更要有崇高的艺术信仰,在此基础上才会有明确的创作方向,去勇于探索,不断创新,逐渐成熟,丰富完善自己的作品。正如“人品正画品,飞扬精气神,画道贵人品,心源悟风神”之说。 艺术作品的品味高低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内涵,而内涵又决定形式。19世纪中叶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居斯塔夫•福楼拜(1821-1880)说:“思想必借形式而存在。”艺术家的艺术生涯是在变化中不断发展的,其思想的深度是艺术作品品位高低的关键。中国油画原创要有自己的灵魂和民族自信,这样才能积极稳健推动中国油画的健康发展;建立我们的精神家园和爱国情怀,做民族的脊梁为国家文化建设贡献我们艺术家的力量。 在与世界艺术潮流保持基本同步的格局与节奏,是中国油画正常发展的表现,也是油画取得更大成果的基础。寻求东方与西方、古典与现代的融会、理性或感性、科学与艺术的契合,创造具有时代精神、地方色彩、个性特征的中国油画,我认为最根本的就是扎根本土生活,表现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现象,这样才会被趋同和认知。 艺术精神主要体现在写实绘画,如19世纪法国写实主义画家席里柯(1791-1824)油画《梅杜萨之筏》1818、《患了忌妒偏执症的妇女》1822-1823、《龙骑兵军官》1812等作品。安提戈那油画《闪电》1848作品。库尔贝(1819-1877)油画《画室》1855、《向孩子乞讨》1868、《浴女》1853等作品。米勒(1814-1875)油画《播种者》1850、《拾穗》1857、《牧羊女》1864、《晚钟》1857-1859等作品。 写实主义画家列宾(1844-1930)油画《伊凡雷帝杀子》1885、《查波罗什人给土耳其苏丹回信》1878-1891、《伏尔加河纤夫》1870-1873、《拒绝忏悔》1879-1885、《库尔斯克省的宗教行列》1880-1883等作品。苏里科夫(1848-1916)油画《近卫军临刑的早晨》1881、《女贵族莫洛卓娃》1887等作品。克拉姆斯科依(1837-1887)油画《无名女郎》1883作品。 以上这些写实画家是受19世纪初新兴艺术影响从古典绘画宗教意识中的娇柔媚俗中走出来转向追求崇高的英雄式,注重生活化和自然化,关注人文情怀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创造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作品。这些作品之所以打动人们的心灵,传世光芒是因具有真实情感的生活和精神能量,为此对西方大师们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我们不但要研究学习大师们高超的绘画技艺及艺术思想,更要学习大师们为艺术而献身的敬业精神。因此我们搞创作要到生活中去体验,那样创作的作品才真实可信。 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正是立足于人民大众的文艺方向,要我们观注生活,从生活中发现美,这就是我们创作的精神思想。 很多人在讲“现代观念”,搞形式探索,寻找自我,创作个人风格;而没有了艺术信仰、人文情怀,找来找去总在“文化”中消费,到头来连自己的艺术方向都找不到了。“观念”这个词害人不轻啊!我也曾在这样的中被影响动摇过,幸好在对西方大师作品认真研究时得到了肯定,坚定了自己写实主义信念。 美国美术史学家亨德里格•威廉•房龙在西方美术史中写道:“一个艺术家的伟大或平庸取决于他是否具有发现力和表现力,艺术家还承担着一些普通公众无需承担的职责。他们不能目光短浅,而必须在人际关系中、个体灵魂的深处以及美丽的风光中挖掘出有着永久价值的东西。” 研究绘画创作并不是华丽的外表和单纯的技法,而是画的本体意境,画中题材的实际意义是提升绘画品质的关键,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感情不能被复制,更应强调绘画本体语言、精神性、油画性。绘画艺术家要具备先天超凡的审美能力和创作热情,还要有人文品格和精神气质。 中国画大师齐白石先生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亡。”学什么东西不能照搬,要学习他人的精神,感悟创新这才是唯一的出路。 经过多年对绘画技法和理论研究下,我先后创作了油画《永不溃决的心坝》2002、《理想之源》2003、《阶梯》2003、《北京的春天》2006、《城市有我更精彩》2006、《情系京城》2008、《大爱无疆》2008、《进军黑带》2009、《红星照耀中国—巾帼英姿•系列》2009-2011、《牧羊人的微笑》2011、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齐桓公称霸》2012、《北京环卫》2013、《同心同力》2014等作品。这些作品记载着我的艺术成长,记载着时代的进步与变化。 要做好一门学科,并不是偶然的事情,是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天才是专学而自悟,是要用一生的热情去追求,去完善一个尽能完美的梦。 油画这门学科要真正在中国扎根发芽,就要把它融入到中国传统的审美之中,从中国的传统思维逻辑去思考。 1956年毕加索(1881-1973)说:“在这个世界上,如果要论艺术,第一就是中国人有艺术……而最能体现中国古代出神入化的艺术真谛与大气平和的审美观念的莫过于中国画了。” 中国有五千年文明古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何乐为先生著在《中国发现•艺术的品位》前言中这样评写中国传统艺术:“中国传统艺术注重的是“神韵”。几乎所有的艺术形式都强调“意境”的表现,宁可失形,不可伤神;而精神的蕴藉又尚内省,轻外露。因些,中国艺术最大的精神内核就是“东方的贵族精神”,强调心灵的高贵。 “画以立意、乐以象德、文以载道、诗以言志。”儒释道三家是中国艺术的三大精神支柱,是审美的人生哲学。儒释道三家都以“修己正心”为源,开始对心灵与精神的追求。这种追求体现在艺术中,便淡化了宗教的色彩;成为一种收束心性的自我修养方式,一种自然适意的生活方式,一种内在的人格理想情操,一种恬淡清幽的审美情趣与空灵澄澈的艺术境界。 中国艺术满实而古拙,天地之间充满生气勃勃的生命。儒家把内在精神性的“质”放在艺术的首位,其具有的流动性、运动性和强大的气势,表现出儒家精神中的阳刚之美。 中国艺术“意境”中那种“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超旷空灵之美,又与禅宗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妙理契合。 中国艺术中“万物与我为一”的审美境界,充满了道家精神。中国艺术中“气韵生动”便是庄子“通天下一气耳”之气,于是“虚实相生”、“知白守黑”成为中国艺术创作的辩证法则。” 中国油画要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就要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掌握欧洲油画精华,建立一个具有东方色彩、中国特色的文化体系;站在大师的肩膀上攀登艺术高峰。希望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会诞生如欧洲: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丢勒、提香、大卫、卡拉瓦乔、鲁本斯、委拉斯开兹、伦勃朗、戈雅、安格尔、德拉克洛瓦、米勒、布格罗、热罗姆、库尔贝、席里柯、马奈、德加、莫奈、雷诺阿、塞尚、高更、凡•高、雷东、罗丹、克里姆特、蒙克、莫迪利阿尼、马蒂斯、康定斯基、毕加索、夏加尔、达利、杜尚等一样的大师级画家成为世界重要的关注目标。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