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这10场展览标记了女性艺术的历史与当下

2022年,第59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策展人塞西莉亚·阿莱玛尼(Cecilia Alemani)成为威尼斯双年展历史上第5位女性总策展人。同时,此届双年展以女性和跨性别艺术家为主,在展出的213位艺术家(和团体)中,约九成是女性,呈现“对于男性在艺术史和当代文化史上占据中心地位的深思熟虑的重新思考”,这也创造了双年展历史上的纪录。虽然这已是条旧闻,但毋庸置疑的是,女性艺术家和女性艺术在这一阶段,仍是艺术领域内的一个持续被讨论的问题。

“赛博格的”,“梦想之乳”展览现场,威尼斯,2022
摄影:Roberto Marossi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70年代后,西方社会先后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女性主义浪潮。 第三次浪潮又被称为后现代女性主义 ,这次运动受到了来自西方现代理论的影响,其中福柯的权力语言理论,拉康的心理分析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都为西方女性更进一步对性别身份、话语权力,以及社会结构的本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并试图进行解构和重建。

芭芭拉·克鲁格,《无题(开始/中间/结束)》,2022,场域特定装置,三通道视频及墙贴,声音,“梦想之乳”展览现场,威尼斯
摄影:Roberto Marossi

然而,任何一种试图打破既定规范和模式的行为和思想,都是具有挑战性的。女性主义发展到后期,很多女性主义者也在反思早期女性主义的极端性以及由此所带来的负面作用,从而更加理智地看待女性身份问题。从这一阶段开始,她们所要实现的是与男性一起抵抗来自性别的压迫,实现一种社会结构关系的重组,而不是要建立一个男女二元关系上的对立。

在艺术领域中,很多新流派和新观念都是在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视角发展到一个极端后产生,女性主义艺术亦然,它是在无法用男性艺术史学家和艺术家的视角和理论解决存在于女性和女性艺术中的所有问题的基础上产生,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女性主义和女性主义艺术与很多现代艺术流派一样,是对传统艺术创作和艺术史的再发现、再认识和再书写。

波拉·彼薇
《无题》
麝香,咖啡,150 × 200 × 78 cm,2008
Courtesy Perrotin

女性艺术和女性主义艺术在当下的语境中,无疑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女性材料、女性语言、女性身份逐渐被弱化,不再对二元对立的性别、身份概念进行强调,也说明女性主义在西方是一个已经被解决了的问题。世界上很多伟大的女性艺术家已经取得了与男性艺术家平等的地位和学术价值的肯定。在全球化时代,西方学术界的当代艺术书写已没有国别限制,也没有种族和性别的界限。这似乎也对应了第59届威尼斯双年展策展人塞西莉亚·阿莱玛尼为什么要以女性和跨性别艺术家为主角的想法:“她们试图描绘一个不同的世界,一种更共生、更协同、更具情谊的生活方式。”

莫瑞特·奥本海姆
《物体》(《皮草早餐》)Object(Le Déjeuner en fourrure)1936

从市场角度来看,女性艺术家作品在市场上呈现出了快速攀升的价格趋势。除了稳居top榜的女性艺术家,如草间弥生、琼·米切尔、乔治亚·欧姬芙和路易斯·布尔乔亚等,在近两年尤为明显的一个趋势是,年轻女性艺术家的作品备受市场青睐。

千禧一代藏家很大程度上推动这一趋势的产生。根据Artprice的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超当代艺术拍卖的2.09亿美元中,有一半来自10位艺术家,其中7位是女性,包括六角彩子、弗洛拉·尤赫诺维奇、艾芙瑞・辛格、安娜·韦扬特、克里斯蒂娜·夸尔斯、玛利亚·贝里欧和洛伊·霍洛韦尔。尤其是在香港,45岁以下的亚洲收藏家推动了其中一些艺术家的拍卖纪录。

克里斯蒂娜·夸尔斯
O Holy Nite
2021
布面丙烯,77 × 96 in

虽然《2023年巴塞尔艺术展与瑞银集团环球收藏调查报告》(The Art Basel and UBS Survey of Global Collecting in 2023)中显示,高端市场日渐萎缩,女性艺术家的销售额回落至2020年的水平,但《2023年巴塞尔艺术展与瑞银集团环球艺术市场报告》(The Art Market 2023 a Report by Art Basel and UBS)表明,那些代理的女性艺术家比例低于20%的画廊销售额同比停滞下滑,而那些代理女性艺术家比例超过80%的画廊的销售额同比增长21%,增幅明显高于其他画廊。

六角彩子
无题
布面丙烯,180 × 140 cm,2021
成交价:HKD 1029万
佳士得香港 2022春拍

在女性艺术持续被关注、被讨论的2023年,全球范围内,我们总结了10场特别的美术馆女性艺术大展,借此观察在当下,女性艺术的价值、学术研究方向和艺术史的建构与书写;同时,或许也暗示了接下来的市场趋势。

伦敦·

泰特美术馆

女性的反抗!
——英国的艺术与行动主义(1970–1990)

2023年2月,英国泰特美术馆宣布于2023年5月对其丰富的藏品进行10年来的首次全面重新悬挂。此次重新调整展出的作品,是泰特美术馆致力于实现藏品多元化并赋予伟大女性艺术家在美术馆内拥有更重要地位的承诺的一部分,这也标志着泰特美术馆在126年历史上首次展出的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中有一半来自于女性。

Gina Birch《3 分钟尖叫》1977 ©Gina Birch
女性的反抗!——英国的艺术与行动主义(1970–1990)
展期:2023年11月8日至2024年4月7日

此次展览呈现了100多位在英国工作的女性艺术家对女性主义艺术的广泛探索,这也是泰特美术馆同类展览中的首次。展览聚焦女性艺术家如何通过激进的思想和叛逆的方法为英国文化发展作出的贡献。在英国社会、经济和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这些女性艺术家的艺术极大程度上推动了女性的解放运动。

Bhajan Hunjan《The Affair(风流韵事)》1987-1988
© Bhajan Hunjan,摄影:Prudence Cuming © Bhajan Hunjan

20世纪70年代,是西方女性运动的一个关键的转折期,在这一阶段中的艺术创作中,从绘画、摄影到电影和行为艺术,很多女性艺术家利用她们的生活经历进行艺术创作,以争取在生育权、同工同酬等方面的平等立场。这种创造力也推动了英国黑人艺术运动的形成。尽管这一浪潮的影响力很大,但参与其中的女性艺术家却常常被排除在当时的艺术叙事之外。此次展览中的作品,很多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首次展出,对于社会史、艺术史的研究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可以说,这些艺术家改变了英国文化的整体面貌和走向,也为未来的几代艺术家铺平了道路。

Helen Chadwick
《In the Kitchen (Stove)》在厨房里(炉灶),局部
1977装框彩色印刷一套 1/12,framed Courtesy of Richard Saltoun Gallery, London and Rome © Estate of Helen Chadwick

北京·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的感性——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女艺术家作品专题展”

中国的女性艺术与西方有着不甚相同的发展路径。从20世纪80年始,西方文艺理论被大量地翻译和引荐入中国,在包括文化、艺术等领域中,西方带来了新的视角和研究角度,同时在肯定人性价值和思想自由等方面为中国的艺术家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但对于中国当代女性艺术而言,一方面与男性艺术家一样受到了西方现代艺术和理论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到了西方女性主义的理论影响,同时,并没有完全抛弃掉来自中国传统性别的观念影响。所以,在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国女性艺术呈现出了比较多样且复杂的面貌。

喻红
《金属的声音》
布面丙烯,200 × 200 cm ,2016
图片致谢: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展期:2023年7月8日至9月1日

“的感性——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女艺术家作品专题展”以“感性”为起点,从策展人纪玉洁选择的1990年代以来一批女性艺术家创作,呈现了学院馆藏内42位女性艺术家的作品;从策展路径到视觉叙事的呈现,无不围绕“感性”的议题铺陈开来。

正如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提到,“展览从个体女性艺术家的尝试与努力,放大到女性群体,还原女性视角,重新审视女性处境,试图构建差异性下的丰富性,认同性下的多元性,立体性下的普世性,理解性下的突破性,以及,基于理性共情之下的正视与尊重。”

潘琳
《他们都比我好》
装置,150 × 150 × 78 cm,2010
图片致谢: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展览从“具身之感”、“秩序之感”再到“媒介之感”,三重维度的叙事共同描绘了中国女性艺术家群体在时代背景下的缩影。她们用具身的经验感知自我的存在;在秩序的帮助下寻求理性与感性的平衡状态;用艺术媒介的感性特质演绎女性意识之下的审美创造。

在身体与精神、时间与空间、宏大与日常中,细微的琐碎也被赋予特别的寓意。这或许不只是这一场展览的意义所在,女性的力量永远值得被关注。

伦敦·

白教堂美术馆

行动、姿态、绘画:1940-1970年间女性与抽象主义的全球叙事

伦敦白教堂美术馆于2023年2月9日到5月7日举办的大型展览“行动、姿态、绘画:1940-1970年间女性与抽象主义的全球叙事”,展出了81位被忽视的国际女性艺术家的150幅绘画作品。

“行动、姿态、绘画:1940-1970年间女性与抽象主义的全球叙事”展览现场,白教堂美术馆,2023年

展览通过“神话、符号和仪式”(Myth, Symbol, Ritual)、“存在、表现、共情”(Being, Expression, Empathy)、“环境、自然和感知”( Environment, Nature, Perception)等6个主题,对女性创作在抽象艺术中的价值给予充分肯定。

“行动、姿态、绘画:1940-1970年间女性与抽象主义的全球叙事”展览现场,白教堂美术馆,2023年

普遍认为抽象表现主义运动始于美国,但从这次展览的地理广度来看,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在同一时期,依据自己的特定文化背景,都在对抽象艺术的自由表达进行探索。同时,这次展览也颠覆了男性白人抽象艺术家对抽象艺术的艺术史定义,从众多国际女性艺术家的创作和实践中,对世界抽象艺术的发展和路径进行了新的审视。

“行动、姿态、绘画:1940-1970年间女性与抽象主义的全球叙事”展览现场,白教堂美术馆,2023年

展览展出了与抽象表现主义运动相关的知名艺术家,包括美国艺术家李· 克拉斯纳(Lee Krasner,1908-1984)、海伦·弗兰肯瑟勒(Helen Frankenthaler,1928-2011),以及不太知名的艺术家,如莫桑比克-意大利艺术家贝尔蒂娜·洛佩斯(Bertina Lopes,1924-2012)和韩国艺术家崔旭京(1940-1985)等。其中一半以上的作品此前从未在英国公开展出过。

上海·

西岸美术馆

她们与抽象

无论是学术还是艺术市场,近几年来,女性抽象艺术被一再推高。同样是聚焦抽象艺术,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项目于2022年11月11日至2023年3月8日推出了名为“她们与抽象”的特展。

作为国内首个聚焦女性抽象艺术家群体的专题展,展览追溯由女性艺术家视角书写的西方20世纪抽象艺术史,将一些鲜为人知的艺术家的作品呈现于世人眼前,重估女性对抽象艺术的重要贡献,为我们了解“女性艺术家”在抽象艺术史中的地位提供前所未有的视野。

Bridget Riley
Red with Red Triptych, 2010
Photo © Centre PompidouMNAM-CCI/Georges Meguerditchian/Dist. RMN-GP

策展人克里斯蒂娜·马塞尔(Christine Macel)基于蓬皮杜中心馆藏,甄选了包括索尼娅·德劳内-特克(Sonia Delaunay-Terk)、海伦·弗兰肯塔勒(Helen Frankenthaler)、琼·米切尔(Joan Mitchell)等在内的约35位艺术家的近百件作品。这些作品带我们结识这群现代主义及其后艺术流派的积极参与者和共同缔造者,还原抽像艺术发展与成熟的真实面貌。

Frankenthaler, Spring Bank, 01/02 1974
Photo © Centre Pompidou
MNAM-CCI/Jacqueline Hyde/Dist. RMN-GP

慕尼黑·

艺术之家

它处之中:女性艺术家的环境艺术 1956-1976

“它处之中:女性艺术家的环境艺术 1956-1976”,以环境艺术为核心,深入探讨了女性艺术家在创作实践中挑战传统艺术形式、重新定义空间概念的方式。

朱迪·芝加哥
《羽之屋》
1966 – 2023
photography by Constantin Mirbach.
courtesy of Haus der Kunst, Munich

展览展出的作品探讨了性别、文化身份与艺术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同时,这些作品在女性主义艺术史中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展览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开阔的策展视野,即突出了在艺术史话语中那些经常被边缘化或者被忽视的女性艺术家的作品。

南达·维戈
《时空环境》
1967
photography and courtesy of Giorgio Casali

展览特别关注1956年至1976年间的女性艺术家,集中探索了她们对环境艺术发展的贡献。策展人 Andrea Lissoni 和 Marina Pugliese希望公众可以进入并亲自探索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环境。这种形式可以让观众更好地理解这一时期女性艺术家所面临的具体挑战,以及看到她们应对这些挑战所创造的新方式。

伦敦·

皇家艺术研究院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

2023年9月23日至2024年1月1日,在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举办的艺术家同名个展,不仅是阿布拉莫维奇在英国的首次大型个展,也是该研究院成立255年来首次在主展厅举办的女性艺术家个展。

展览回顾这位传奇女艺术家跨越半个世纪的创作生涯。自1970年代从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开启她的艺术生涯之时,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便将身体作为主题和媒介,在日常行为与仪式的转换间,探索身体的极限。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
《艺术必须美丽,艺术家必须美丽》
20张装裱的黑白明胶银盐冲印摄影 1975/2010 © Marina Abramovic. Courtesy Lisson Gallery. Photography by Ken Adlard

展览舍弃了原定的标题“生命之后”,阿布拉莫维奇认为,这一次是对她作品最好的呈现。回溯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超过50年的艺术实践,这段艰难的过程与当代行为艺术的发展史密切相关。如今,已年过七旬的她依旧精神饱满地活跃于台前幕后。她用双向互助的方式创造了一个神奇的能量场,将生命献给行为艺术。

伦敦·

巴比肯艺术中心

爱丽丝·尼尔: Hot Off The Griddle

过去两年中,爱丽丝·尼尔(Alice Neel)的大型展览接连“占据”各大美术馆,2021年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为其举办了生涯最大的回顾展,巡展至西班牙毕尔巴鄂的古根海姆博物馆,美国西部的旧金山艺术博物馆,跨时16个月。

2022年10月,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举办尼尔的大型展览“投注的目光”。以“阶级抗争”和“性别抗争”两大主题,以及一批旧档案,与策展人安格拉·兰佩一起回顾一位独立的艺术家的职业生涯。

2023年,在伦敦巴比肯艺术中心举办的“爱丽丝·尼尔: Hot Off The Griddle”是迄今为止艺术家爱丽丝·尼尔在英国举办的规模最大的展览。

爱丽丝·尼尔
《马克思女孩(艾琳·皮思雷克思)》
布面油画,152.4 × 101.6 cm,1972年

尼尔亦是许多艺术家的灵感来源,包括罗伯特·梅普尔索普、珍妮·霍尔泽和凯莉·雷查德。在艺术界忙于波普艺术和极简主义时,尼尔掀起了一场传统肖像绘画的复兴。

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现代藏品部馆长安吉拉·兰佩曾这样评价爱丽丝·尼尔的作品:“就像摄像机的眼睛一样,尼尔把那些以前在黑暗中被遗忘的人带进了我们的视野。这是她的第一个姿态。第二个是它的框架选择——一个挑战性的正面。艺术家把我们放在模特面前。尼尔用巨大的绘画力量把它们强加给我们:看看它们!”

爱丽丝·尼尔
《Jackie Curtis and Rita Rred》

北京·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玛丽亚·拉斯尼格:火星来客

同样是表现人物与身体,玛丽亚·拉斯尼格则代表了另一种创造。玛丽亚·拉斯尼格被认为是20世纪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

二战之后,以英国的一些艺术家为代表,对“身体”做到了最大程度的解放。弗朗西斯·培根、卢西安·弗洛伊德、大卫·霍克尼等艺术家,都在此课题中提供了不同的延展路径。在这些敢于挑战“解放身体”的艺术家中,来自奥地利的女性画家玛丽亚·拉斯尼格,是一个另类的存在。

2023年9月2日至2024年1月7日,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呈现了奥地利画家玛丽亚·拉斯尼格(1919-2014)于中国的首个重要个展——“玛丽亚·拉斯尼格:火星来客”,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另类且伟大的女性艺术家的内在世界。

玛丽亚·拉斯尼格,《有头脑的女士》
约1990–1999,布面油彩,125 × 100 cm
©玛丽亚·拉斯尼格基金会。图片由玛丽亚·拉斯尼格基金会提供。

自20世纪40年代末起,拉斯尼格开创了一种专注自我观察的绘画方法,这种被其称之为“身体意识”的概念试图从内心出发,描绘身体带给自身的感受,而非他人眼中的模样。

将向外探索转向向内探索的视角的变化,对于整个20世纪40、50年代的西方艺术世界来说,都是一个新的方向。

“玛丽亚·拉斯尼格:火星来客”展览现场,2023
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摄影:孙诗

武汉·

合美术馆

俯仰之间一一姜杰

2023年7月8日至2024年2月29日,武汉合美术馆呈现姜杰大型个展“俯仰之间——姜杰”。展览由合美术馆执行馆长鲁虹担任学术主持,崔灿灿担任策展人。

姜杰
《大于一吨半》
2014年,树脂布铁,1000 × 400 × 480 cm
图片来源:合美术馆

作为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女性艺术家之一,姜杰自90年代初便一直活跃于当代中国视觉艺术的前沿,其作品融合了女性特质与理性思考,突破了社会对女性身份所设定的界限,揭示出生存困境与生命意义的多重含义。姜杰以多样化的视觉艺术语言,跨越习见的审美模式,直指灵魂与当代生活。

姜杰
《玩偶的妹妹》
综合材料,80 × 96 × 221 cm,2023年
图片来源:合美术馆

展览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灵与肉”,展示了艺术家对生活中偶然现象的观察,以及微小事物与世界之间丰富而共情的生命关系;第二部分“残与整”讲述了作品产生过程中的反复搭建、修改、变化和破坏,以探索好与坏、对与错、败笔与完美的同等重要性;第三部分“感与知”通过崭新概念下的雕塑作品引发对生活中模糊和不确定性的思考;第四部分“观与行”将焦点放在决定“艺术”观看方式的核心问题上。姜杰的作品是敏感的,更是有力量感的,是有无畏的勇气的。女性问题在姜杰这里似乎早已得到解决,她不仅是一个女性艺术家,更是一个出色的艺术家。

姜杰
《一切于我都成为寓言》
综合材料,266 × 115 × 90 cm,2023
图片来源:合美术馆

秦皇岛·

UCCA沙丘美术馆

王凝慧:触之可觉

艺术新的形式和媒介的出现往往与科学的发展相关。科技、科学与艺术创作在当下这个时代有着越来越紧密的关系。这一特点在年轻艺术家中尤为显现。拥有跨学科的知识和经验,在当下,似乎是成为艺术家的基本要求。UCCA沙丘美术馆在2023年10月29日至2024年2月18日所推出的艺术家王凝慧的个展“王凝慧:触之可觉”,不仅呈现了一位女性艺术家在当下的所思所想,更反映了在科技、信息日新月异的今天,当代艺术接下来的一种新的可能性。

王凝慧
《无题》
2023,釉面陶瓷,6.3 × 6.3 × 6.3 cm至35.4 × 35.4 × 35.4 cm。
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委任制作。
图片来源: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1983年出生于西安的王凝慧,曾到访北极、贵州“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中美洲金字塔等地质景观、科研基地和古代遗迹,试图通过身体感官探索自然世界的不可思议之处。

王凝慧《角锥体与抛物线II》(静帧)
2021,高清影像和16 mm胶片转换至高清影像,18分45秒。
图片由胶囊上海提供。
图片来源: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王凝慧在艺术实践中常结合科学、技术、神话和精神性的视角,广泛使用非传统雕塑材料,通过雕塑、影像与摄影等多元媒介,运用陨石、原子和亚原子元素、化石、含羞草、苔藓、热能、水蒸气、风和其他可变物质,重构了我们对现实的理解。

“王凝慧:触之可觉”展览现场,UCCA沙丘美术馆,2023
图片来源: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