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德国著名的绘画艺术中坚之一,丹尼尔·里希特对绘画和音乐都有着深刻的理解。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他从讽刺现实主义转向抽象主义,他认为抽象绘画是“有组织的对立”。八十年代末,柏林墙倒塌、东西两德统一后 作为德国著名的绘画艺术中坚之一,丹尼尔·里希特对绘画和音乐都有着深刻的理解。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他从讽刺现实主义转向抽象主义,他认为抽象绘画是“有组织的对立”。八十年代末,柏林墙倒塌、东西两德统一后,作为一个西德人,里希特开始寻找新的定位。尝试具象绘画,使用很稀薄的流质油彩和喷漆涂抹。一九九九年他的作品中出现了人物头部,颜色显得肮脏而具攻击性。选材上挖掘当代历史,对于恐怖袭击和柏林墙倒塌后的挑战均有涉猎。除人物外,他也不惜将看上去令人恐怖的绞架在画面中反复表现出来,使人联想到,暴力的冲突出现在宁静的风景中暗示对他人、对牺牲者生命的操控。 对他而言,是否写实或者抽象并不重要。丹尼尔·里希特的绘画一直在变化,他不在乎使用的绘画语言是什么。在他看来,人可以有不同的语言选择来表达自己,但并不存在一个‘能表达更多’的语言。 关于绘画,丹尼尔·里希特自称有一些还没有找到在画面的空间解决方案。他不想只是为了呈现一个主题而做成一个拼贴,这就是他非常警惕的“重复现实的写实主义”。他要找到有张力的呈现方式,让这个世界在他的画面中松动、解体,让里面的一切都流动起来。对绘画可以给予的极致体验,他愿意探索各种可能。 丹尼尔·里希特的作品时空幻境犹如沉寂的幽灵的描绘,给人一种惊奇与不安。他的绘画题材大都源于教以及德国历史,以及时下的报刊、海报、漫画、书籍封面的图片等。他从当代媒体意象重新配置,通过艺术化处理转变成一种发人深省、带有哲理性的东西,形成具有空想和没有时间限制的戏剧画面。作品中丰富多彩的图层、色带、小碎块元素,交织成浓密的的质感。 在他看来,具象绘画能更好地表达他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但抽象的意识似乎一直存在于他的画面之中。他对社会某一阶段的历史关注,在他的作品中隐晦地流露出来。那些简化的人物有着模糊的身份、模糊的性别,他将戏剧舞台艺术的情节性含蓄地融入到绘画之中。那些像是在万圣节出现的化妆脸谱被巧妙地借用过来,所以他的人物有一种幽灵似的神秘与幻觉。在处理人物与环境的时候,他将人物的躁动、狂乱与规整的环境进行对比,造型上使用很多夸张连续的曲线与一些奇幻的色彩相结合,创造出一种主观上所要表达的荒诞不羁的氛围。 德国艺术理论家沃林格(Wilhelm Worringer)在1908年的《抽象与移情》一书中,就讲到“现代艺术家的危机在于逃避自然,在于走向对自然地有选择性的组合或抽象的内在的不可抗拒的冲动”,里希特在空间、色彩、线条以及这些元素的运动和抽象关系上已经达到完美的结合。 丹尼尔·里希特通过各种色彩的丰富组合以及模糊性的创造,营造出一种迷人的幻境。他的作品除了以线造型、色彩夺目的视觉效果,也使那些敷色的人物更加鲜活。画中红、黄、蓝、黑和白等颜色反复,色彩和光线的幻影来带来超越现实景象的活力,从而赋予当代寓言般的梦幻场景和无限的想象。他主观营造出神秘恐怖的氛围,没有逻辑与和谐。 他不是简单的记录历史,而是通过他的讲述,促使他人去思考。对那些因他的画而产生迷惑的人提出问题。 正如丹尼尔·里希特自己所说,他转向人物表达是为了更好的接近他感受到的事物。这些事物是他作为一个社会存在,关于他所处时代的所思所想。 2016/5/29于杭州 原题《无所谓逻辑与和谐》 艺术家影像 艺术家简介 丹尼尔·里希特(DanielRichte) 1962年出生于德国北部石荷州小城奥伊廷(Eutin)1991年至1995年在汉堡造型艺术学院(Hochschuleder Bildende Ku t Hamburg)维尔纳·比特内尔(WernerBüttner)画室学习,此后作为阿尔伯特·厄伦(AlbertOehlen)的助手留在该校工作。2004年至2006年里希特担任柏林艺术大学的教授。目前生活和工作在柏林与汉堡两地。他是当今德国新具象绘画在世界艺坛上最活跃的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