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何以成为艺术 气韵非师展在今日美术馆开幕


左起:艺术家杨雁翎、圆大西、今日美术馆馆长高鹏、策展人彭锋、艺术家Bill

2018年6月16日下午3点,由策展人彭锋策划的《气韵非师》展在今日美术馆3号馆举办。本次展览中,策展人选取了三位艺术家,他们有科班出身,有非科班出身,还有异科班出身。通过这三个案例,希望和观众、专家一起来思考什么是艺术之中最重要的因素。

展览现场

艺术是否可以教授,这是当代艺术教育面临的一大难题。如果说艺术不可以教授,汗牛充栋的艺术院校,还有存在的必要吗?如果艺术可以教授,那么多学习艺术的学生为什么都没能成为艺术家呢?

在策展人看来,这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问题。早在北宋时期,苏轼就强调书法“不学可”。当然,苏轼并没有反对学习。那么,艺术之中,哪些部分是可以学习的,哪些部分是不可学习的,就成了一个问题。与苏轼同时代的郭若虚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在《图画见闻志》中,郭若虚提出了“气韵非师”的命题,认为谢赫的“六法”之中,只有气韵不可学,其他五法均可学。由此可见,艺术之中,属于“技”的部分都可以学,不可学的是属于“道”的部分。


展览现场

此次展览中,圆大西是一位非常特殊的艺术家,他学的专业是历史,做的工作是管理,业余爱好是艺术。圆大西没有上过任何艺术院校,但是他在书法、油画、国画、古典音乐的创作和鉴赏方面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圆大西对于绘画和音乐的喜爱,并不是要做出充满画面感的音乐,或者充满音乐感的绘画,而是让绘画更好地成为绘画,让音乐更好地成为音乐。他喜欢传统书法和现代绘画,并不是要创作现代书法或者传统绘画,而是保持传统书法的传统性和现代绘画的现代性。大西的实践告诉我们,全而粹并不是乌托邦,而是具体可行的美学原则。


展览现场

大西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来研究非科班出身的艺术家的创作。

杨雁翎就学于山东艺术学院和中央美院,可谓科班出身。从学院毕业后,雁翎顺利进入画院,却很长时间找不到创作的突破口。眼看雁翎像大多数艺术院校的毕业生一样,以告别艺术创作来收场,却因为一些偶然机缘,让她重新焕发了创作热情。

在杨雁翎近来的创作中尝试过各种花卉,最终在鸡冠花找到了感觉,将自己的创作热情释放出来。或许雁翎看重的,是鸡冠花的单纯与丰富,让她的绘画语言有了用武之地。与大多数花卉的花冠由单薄的花瓣组成不同,鸡冠花的花冠非常厚实,且结构复杂,便于做反复刻画和皴擦。雁翎经过长期摸索形成的兼工带写的笔墨语言,在表达鸡冠花时显得得心应手。


展览现场

策展人彭锋说他看重的是鸡冠花特有的皱褶和块茎。自然的鸡冠花本身就具有皱褶,雁翎在描绘的时候特意将皱褶突显出来。皱褶成了雁翎鸡冠花系列作品的标志性图像。鸡冠花肥厚的花冠,事实上是由许多细小的花瓣层叠而成。尽管它们不是根,却有块茎的特征。雁翎乐此不疲地描绘鸡冠花,在花冠的皱褶和块茎上的刻画上投入巨大的时间、精力与热情。

杨雁翎的案例,可以让我们思考,科班出身还需要什么因素才能成为艺术家。


展览现场

展览中的另一位艺术家Bill Claps毕业于哈佛大学,在那里学习绘画和艺术史,后来又在纽约和佛罗伦萨学习绘画和素描,现在活跃在纽约,从事视觉艺术、电影和文学等方面的创作。展览中把他当作异科班出身的代表。这里的“异”,既包含大学与专业艺术学院的不同,也包含西方艺术教育与中国艺术教育的区别。
Bill Claps喜欢背着照相机,徒步行走在中国的嵩山少林,古巴的热带雨林,格鲁吉亚高加索山脉,加利福尼亚的约书亚沙漠地区,新汉普森的白桦林,科罗拉多的阿斯彭森林……Bill 是一位实验性的自然主义画派的灵性分子。他的哈佛经历,体现在严谨的构图上,他的练习武术的锤炼,体现在表现对白桦林傲骨的形式上,他的禅宗修养,体现在画面阴阳能量的平衡上,他的美国和意大利双重文化的背景,体现在画面的朴实和古典的融合中。尽管我们这次只是展出Bill的架上作品,但是他的跨界实践极大地拓展我们对于学院艺术的理解。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