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多世纪前,巴黎的画廊主发现了天才画家毕加索。如今,巴黎的博物馆再次向他致敬:由奥赛博物馆与巴黎毕加索博物馆共同举办的“毕加索作品展:蓝色与粉红色时期”(展出时间至2019年1月6日),用崭新视角呈现了西班牙画家毕加索(Pablo Picasso, 1881~1973 年)早期(1900~1906年)创作的画作与雕塑,还有他接触过的同时代艺术家和前辈艺术家埃德加·德加(Edgar Degas)、保罗·高更(Paul Gauguin)的作品,呈现其对毕加索创作的影响与启发。这是自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National Gallery of Art)1997年开始展出以来,第一次如此大规模地呈现毕加索早年时期作品,参观者摩肩接踵。
毕加索的艺术生涯通常被划分为4个时期,分别是“蓝色时期”(1901~1904年)、“粉红色时期”(1904~1906年)、“立体派时期”(1917~1924年)和“晚期”(1946~1972年)。其中,蓝色与粉红色时期分别对应毕加索作画使用的主色调,1901~1904年,毕加索受到挚友的影响,画作色调以阴郁深沉的蓝与蓝绿为主;1904~1906年,毕加索与费尔南德(Fernande Olivier)相恋,画作多使用鲜明的粉色与赭色系。比起艺术史上将两种风格的区分与对立,此次展览旨在提供全新视觉体验,带领观众重新探索“蓝色时期”与“粉红色时期”时期之间创作风格与作品之间的关联。比如作品《拥抱》,艺术家探索他的前辈克林姆特(Gustav Klimt)和蒙克(Edvard Munch)呈现的经典主题,色调同时带有蓝色与粉红色。
毕加索《梳妆》,1906(展览现场)
© 2018 Estate of Pablo Picasso /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而毕加索本人亦认为,“蓝色时期”与“粉红色时期”并不意味着个人创作生涯中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而是相辅相成,共同塑造了他艺术生涯早期在巴黎与西班牙的双重文化身份。
向蓝色时期转变
1900年,毕加索 18岁。
18岁的巴勃罗·鲁伊斯(后改成母姓毕加索)抵达巴黎奥赛车站(也正是本次展览举办的地方,奥赛车站原建于1900年,是从巴黎到奥尔良铁路的终点。后车站关闭,1986年改建为博物馆)。此时他的作品一方面继承父术教授学院派传统,另一方面他也开始初显个性,并受到巴塞罗那前卫派影响。
毕加索作品
年少的他已经是全然自知的艺术家,从他当时的自画像便可看出:他神情笃定,已具备大师的笔触。在西班牙从事明信片印刷工作时,他接触了大量的大师作品。这幅自画像的取色与笔触也深受后印象派大师梵·高的影响。
毕加索作品
1900~1904年,毕加索不断往返于巴黎与家乡西班牙。在巴塞罗那,他频繁出没于好友开的一家波西米亚风格卡巴莱夜店—四只猫酒吧,并在那里举办了他的首个展览。他的作品不但致敬西班牙大师戈雅(Francisco Goya)和委拉斯开兹(Diego Velázquez),同时也已经具备现代主义的创新技法。
1901年夏天,巴黎最具名望的画廊主Ambroise Vollard展出毕加索的作品。那时候在巴黎的毕加索沉浸在现代性的狂热中,全心全意地融入在沸腾的艺术氛围里,创作了多幅颜色鲜艳、笔触鲜活的作品,以此致敬梵·高、图卢兹·劳特累克、马蒂斯等大师。
毕加索《坐立的小丑》,1901
©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 Succession Picasso 2018
1901年秋天,毕加索一反对于后印象派大师的模仿与沿袭,后也因此成名,眼神空洞的小丑开始成为毕加索创作的主角。《坐立的小丑》画中小丑服装的蓝色给周围咖啡馆的环境一种近乎电流般的冲击。此时毕加索创作了大量咖啡馆室内画,我们能很快看出德加(Edgar Degas)、马奈(Edouard Manet)、劳特累克(Toulouse-Lautrec)的影响。但毕加索后来向他的好友坦露,也是他的自传作家Pierre Daix 承认,用蓝色作画的这一灵感来源于“想到卡萨盖马斯的死亡”。
深渊之蓝
1901年的冬末,毕加索在马德里得知挚友洛斯·卡萨盖马斯的死讯,卡萨盖马斯饱受爱情折磨,最终选择一枪结束生命。面对生命的脆弱,年轻的毕加索无限感慨,创作了《卡萨盖马斯之死》。
毕加索《卡萨盖马斯之死》,1901
©Musée National Picasso Paris
从此,他也开始了一系列以蓝色为主要色调的创作,包括这次展出的代表作之一《招魂—卡萨盖马斯的葬礼》。艺术家为其构想出了一幕悲悯的场景,让极乐安顿受伤的灵魂。画布上充斥着冰冷肃静的蓝色。此时的毕加索,通过颜色的渐层、曲线的变化捕捉内心的情感,寻求慰藉。
毕加索作品
女性主题亦是他创作灵感的源泉,展览也通过这一阶段作品诠释对母性近乎神性的诠释以及对身处逆境的女性的关怀。他的多幅油画探索生活贫困、受疾病困扰甚至临死前的女性,包括在圣拉扎尔监狱的女囚犯—怀孕的囚徒需要带上特殊的头巾。画中的女人神情悲伤无助,这些都印证了毕加索一直以来的艺术理念:即艺术本是悲伤与苦痛的子嗣。此次展览作品《酒吧妓女》中,毕加索将妓女的背画得如同罗丹的雕塑般坚韧有力,色块的使用也让人想起高更的作品。
毕加索的抑郁症持续了几年,他创作里不仅忧郁而且极度沮丧和郁闷的情绪,再加上以社会上局外人作为主题,使得公众对购买蓝色时期的作品并不感兴趣。但毕加索继续他的创作,尽管经济拮据。
毕加索《人生》,1906(展览现场)
© 2018 Estate of Pablo Picasso /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这次展览的重要展品之一是毕加索在1903年创作的油画《人生》(La Vie),这幅油画目前收藏在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首次于法国展出。
毕加索好友、诗人阿波利奈尔曾在文学评论杂志La Plume上这样评价他:比起所有的诗人、雕塑家和其他画家,这个西班牙人让人染上伤寒。他在寂静中赤裸着沉思。
玫瑰粉与赭色
毕加索作品
1904年被视为是蓝色时期与粉红色时期之间的过渡期。毕加索在经历深入的自我探索后,迁居巴黎蒙马特高地,将自己工作的简陋小阁楼称为“洗衣船”,吸引其他画家、诗人流连忘返。毕加索在挥笔创作的间歇,常常注意到有一位褐发碧眼的美貌法国姑娘在提水。一次偶尔的机会,毕加索把她带进自己的画室,并向她宣告心中爱意。
毕加索《牵马的男孩》, 1906
©MoMA, New York
暖洋洋的粉红色代替了沉重抑郁的一片蓝色,青春和爱情活生生地出现在画面上,题材多描绘流浪艺人与杂技演员,人物造型79鲜活、坚实有力,往往是一些富有青春美或是魁梧的人,形体表现上使用大略简洁的笔法,风格慢慢演变。展览通过一系列纸上作品及大型油画,向参观者呈现这一时期艺术家风格及用色的转变,温暖醉人的玫瑰色开始爬上油布。他也在古典艺术中寻找灵感,作品《牵马的男孩》中的人物线条如同罗马雕塑一般流畅优美。
毕加索《持梳子的女人》, 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