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萬空间(北京)呈现新展“石之海”,展览于2023年2月18日开幕,持续至2023年3月26日。
本次群展呈现了旦儿、经傲、梁姝妮、梁伟、沈瑞筠、魏颖、解群、朱荧荧的作品,她们的创作都带有一种神秘的气息,同时交融着坚毅和柔美。展览通过创作者对生命起源、转化和消亡的臆想,对自我痛苦之身的内在和外在的回应,以及对文明发展中宗教、、工业科技和需求的反思……试图清明一缕现代社会中日渐模糊的感受力。
参展艺术家及部分参展作品
解群
解群 《滚诗(018)- 牙》 铅笔、蜡,20 × 76 cm ,2022
群展“石之海”|展览现场 拾萬空间(北京)
1991年出生于河北。2018年毕业于中央美院雕塑系第三工作室。现生活和工作于北京。解群的创作随机性比较强,作品呈现了一种缓慢的流淌性,艺术成为她自身内部和外部的缓冲地带,由于常常游走于山野庙宇,作品通常散发着一种类似元叙事的暗物质气质。她关注宗教人类学,地理堪舆,以及民间巫术。艺术实践的媒介形式比较多样化:装置,雕塑,影像,绘画,行为等。
《滚诗》系列
解群从2022年开始在微信朋友圈发表“滚诗”,她把这种“滚动”当作日常练功,汇流成具有魔幻现实感的诗与画(或照片)的组合,每一件画与诗都呈现了互相发明的关系,“滚”更像日常生活中屁滚尿流、或郁结不通的状态。
朱荧荧
朱荧荧 《对抗演绎3》 木板油画,30 × 25 cm,2022
群展“石之海”|展览现场 拾萬空间(北京)
1989年生于陕西西安。2011年毕业于重庆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2014年毕业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获硕士学位。现生活和工作于北京。朱荧荧的主创作媒介主要包含绘画、摄影和影像。在绘画作品中,通过引入摄影图像的参照,集中探讨了具象与抽象、图像表征及形态实体之间的微妙关系;在摄影和影像项目中,从更广阔的社会领域中对废弃影像进行回收和提取,持续探索图像所能构成的各种叙事方式、个人和集体记忆之于摄影媒介的承载方式等内容。
《对抗演绎》
一旦意识到了一件事或一个概念,它就会频繁的出现。火焰一直是一种精神化的象征。在现实中,火焰是随时变动的物质形态,绘画赋予了火焰凝固的边界和形状,某个瞬间的形状成为了朱荧荧意识与现实的临界点,在她的意识中,它是一团冷色的雾气,被紫红色的热量包围,像一个温暖的母体。她把火焰想象为一个在内部对抗的对象,而这一切都是一个主观的演绎过程。朱荧荧这次以“火”为借喻对象的创作中,针刺般挑拨起的是强烈的个体挣扎,绘画中的精神感受性更加深厚。
旦儿
旦儿 《雅克西姆/斯孜-1-01》 手工宣纸,彩墨,中国画颜料,印度墨水,日本颜彩,木质模戳 180 × 97cm(不带框尺寸),2018-2023
群展“石之海”|展览现场 拾萬空间(北京)
1983年生于陕北。现生活和工作于北京。在长期的城乡游走中,旦儿会警惕以俯视和狭隘的视角去观看周遭发生的一切。尽量以尊重和平视的态度,对采集到的日常的、普通的生活美学元素进行相应的创作转化。
旦儿2018年在南疆当地进行了走访和学习,收集了大量用于凸版印染的木质模戳。它们是手工雕刻而成,戳印花大致分为几何和植物两类纹样。在创作中,她淡化了“戳印花”的社会、、宗教的复杂背景,在宣纸上由单个元素,反复拓印形成新的图案,生演出“一生二,二生三”的至简之道。她有意识地减弱创作者的主观性,给予材料和文化本身以礼貌性尊重,一如作品的名字“雅克西姆/斯孜”,就是“你好”的意思。
沈瑞筠
沈瑞筠 《休憩的战士》 亚克⼒,绢上⽔彩,墨,油性颜料,51 × 41 cm,2008
群展“石之海”|展览现场 拾萬空间(北京)
1976年生于广东广州。2000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2004年获得蒙卡利州立大学艺术硕士学位,同年获Joan Mitchell大奖,2007年获得芝加哥艺术学院绘画硕士,并获年度第一Toby Devan Lewis Fellowship奖。现⽣活和工作于⼴州和纽约。沈瑞筠对人及自然的复合生存状态保有兴致,在人类社会或自然环境中看似独立的个体又是错综复杂的彼此相连,在不断变化中生成一个模糊的并带有多种可能性的多重世界。虚实、内外、雅俗、个体与群体、规范和例外等在相生相克中转换和共生。她的创作媒介比较多样化,有绘画、装置、动画和新媒体。近几年,自留地项目的实践将她的思考落实于日常,自己也处于一种在关联中相对独立的生活状态。
《休憩的战士》
源于早期对宗教的兴趣、文艺复兴的好奇及古希腊雕塑的吸引,在欧洲旅居半年后,沈瑞筠画了一些与弗洛伦萨的塑像相关的作品。当抽离出对文艺复兴风格的理性及崇高的表象的陶醉后,残缺的肢体和杀戮的主题跃然而出。关于何为正义?何为美?何为对错?的问题相应而生了。绘画中似妄念、如能量的未知形态串流于画面里的形体之间,将变形或残缺的个体交融在一起。鲜丽又有点警觉的色彩下散发着某种隐痛,褪显出宗教或艺术纷华表象下的复杂。
梁姝妮
梁姝妮 《海与⻉壳的独⽣⼥》 硅胶,树脂,Led灯,贝壳,假发,18 × 40 × 5cm,2022
群展“石之海”|展览现场 拾萬空间(北京)
1989年生于贵州贵阳。2010年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现生活和工作于广东广州。
梁姝妮对在日常生活尤其是人具有比较敏感的观察力,而且视角多元。表达是伴随着现实促发她的思考而来的,但思绪的发散又会让她进入到亦真亦假的构建中。从细微描绘,到心理分析,到本质追问,她的绘画或雕塑装置有时让观看者有一种在时空来回穿越的超现实既视感。
《海与贝壳的独生女》
海底深处的火山热液口可能是地球生命的发源地,脊椎类动物的早期胚胎几乎都是类鱼形态,这些现实与猜想让梁姝妮回游到古远的深海记忆:诞生、成长、水位下降后露出的遗骸,将她引入到一次与本体源头的隔空对话中。
梁伟
梁伟 《一个正在蒸发的征兆》 布面丙烯、水墨、水溶笔,300 × 200 cm,2022
群展“石之海”|展览现场 拾萬空间(北京)
1999年毕业于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造型艺术学院。现生活和工作于北京。创作媒介以绘画和影像为主。
梁伟将积累的个体经验和外部概念进行不断地消融,慢慢推演出带有个人属性的绘画语言。意识窜流于持续碎片化的叠加过程中,趋向一个飘渺之境。创作早期,她是对视觉原材料的刺激感受较多,现阶段积累的层面范畴则更深入和宽广,画面的层次性、细致性也随即变得更丰富,形成了具有有机生长感的和想象空间的抽象化现实景观映照。
魏颖
魏颖 《旷野踯躅》 布面油画,113 × 86 cm,2023
群展“石之海”|展览现场 拾萬空间(北京)
1988年生于山东淄博。2012年本科毕业中央美术学院,2015年研究生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2021年博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现生活和工作于北京。
趋于完善的以城市化为核心的系统,容易加速催化自我欲求,使我们在“虚假需求”泛滥中迷失。在方便得到大量的二手信息的同时,我们亲临体验和感受的开始减少。在“祛魅”的现代化进程中,魏颖借用绘画的媒介试图将“返魅”引流到过度依赖现代系统的生存环境,驱散眼前的障眼迷雾,亲近自在的精神旷野。
经傲
经傲 《哼的咳嗽》 邻居家自然死亡的树,铜,铝,鱼钩,珊瑚,陶瓷,皮绳,我妈种失败的葫芦,230 × 140 × 120cm(尺寸可变),2022
群展“石之海”|展览现场 拾萬空间(北京)
1993年生于河北。2017年毕业于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2019年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当代艺术实践专业公共研究⽅向。现生活和工作于北京。经傲的创作探索主要围绕声音展开,最终呈现的媒介形态会根据内容和语境的不同需要而相应而生。相对于辩证思维,她更偏好于叙事性和文学性,在疑问中游走。过程中,她将自身与外界的实时反应,真诚地转化到创作中。
《Hold in Play》
Hold in Play原初是来自于儿时的连线图的游戏,顺着上面的数字画线,完成已经设定好的唯一答案。在反观规则时,经傲去掉既定的排序,将生活里的所见之物都变成可被“连线”的点。她参与了一场,自身与物,物与物的多向交流,不断地体验“本然”“ 我力” 与“外力”的关系,生成最终的物像实体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