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斯欧普德贝克一颗新摘的黑莓和一颗两千年的宝石

在弥漫着焦虑、浮躁和竞争的社会中,我们是否可以通过凝视日常生活中最平凡的瞬间,或者某种诗意化的艺术来抚平心情的褶皱?

前不久,在北京常青画廊举办的名为“消失”的展览中,来自比利时视觉艺术家汉斯·欧普·德·贝克(Hans Op de Beeck)用他的作品,带领我们走进了一个剥离了、争斗与痛感的世界,用诗性的语言和景观提醒我们重拾生命细微之美。

汉斯·欧普·德·贝克 (比利时艺术家)

虽然展览名“消失”直观给人以感性的萧索意味,似乎指向了生命消散后的虚无,但艺术家恰到好处地通过“归零”的概念,将虚无转化为了时间的永恒。在汉斯看来,“消失”即为“归零”,是一种可以让生命个体跳脱出原有的肉体框架,用新的视角去看待诸如存在的意义、生命的价值、自我的迷失等等困扰我们的现实问题的方法。

“消失”展览现场

深刻且理性的哲学思考,让汉斯的作品呈现出冷峻的无生命状态,他似乎有意避及因投入过多自己的感性而对观者带来某种主观引导,而是期望通过作品本身营造的气氛,让大家自己去感受并从中寻找丢失已久的感动。

“消失”展览现场

展览中的作品从创作媒介上分为三个部分:影像、水彩、雕塑。展厅中统一的美学感受主要来源于作品的色彩。汉斯将彩色的世界转变为以亮灰色为主体的世界,在抽掉缤纷色彩的过程中,剔除了附加于事物之上的种种外在修辞,还以生命和情感理性的本色,将我们惯用的世俗评判标准“归零”,不受感官干扰地重新审视身边之美。

对这种亮灰色的使用源于汉斯早年参观意大利的庞贝古城之后的感受,这座2000年前的人类文明古城,在一瞬间被封存在灰烬之中。灰色覆盖了文明也覆盖了历史,在时光的流动中,一切也随之“归零”。正如面对汉斯的作品所感受到的一样:永恒的并不是我们当下所见,而是留在时间中的痕迹。

“消失”展览现场

慢与安静,是汉斯这些作品传递出的突出感觉,这似乎也是对当下快消时代中,急躁不安的心灵的一种抚慰。在他的作品中,常常呈现一种荒芜的极致之美,但汉斯的作品也并非只停留在感官层面。他对历史、传统美学、自然科学、人性等问题的关注和研究也体现在他的创作中。

汉斯·欧普·德·贝克 (Hans Op de Beeck)
《女孩,入眠》(Girl, asleep)
2021,木头、聚酯纤维、金属、聚酰胺、涂层,78 × 36 × 41 厘米,版数:Ed. 5 + 2 AP ©️艺术家工作室与常青画廊

汉斯·欧普·德·贝克 (Hans Op de Beeck)
《劳伦》(Lauren)
2023,黑白水彩、水彩纸、木框装裱,147 × 118 × 3.6 厘米,版数:独版 ©️艺术家工作室与常青画廊

《珍奇屋》系列,对应了16世纪在欧洲上流社会兴起的一股收藏浪潮。珍奇屋不仅是近代博物馆的“祖师爷”,也促进了近代科学的发展。珍奇屋反映了人类的共性“好奇心”,同时也人为地将自然之物塑造成了一种冷冰冰的美学样本。通过这些作品,似乎可以激起我们对什么是“美”的重新思考。

汉斯·欧普·德·贝克 (Hans Op de Beeck)
《珍奇屋(2)》(Wunderkammer (2))
2018,木头、玻璃、钢、聚酰胺、涂层、混合材料,216.5 × 120 × 41 厘米,版数:独版 ©️艺术家工作室与常青画廊

汉斯·欧普·德·贝克 (Hans Op de Beeck)
《珍奇屋(11)》(Wunderkammer (11))
2020,木头、玻璃、钢、聚酰胺、涂层、混合材料,216.5 × 120 × 41 厘米,版数:独版 ©️艺术家工作室与常青画廊

“黑莓”经常出现在汉斯的作品中。此次展览中,除了散落在“珍奇屋”中的小黑莓,汉斯还将放大了的三颗巨型黑莓置于一层展厅中。相比其他具有一些叙事性因素的雕塑作品,这三颗黑莓显得更加语义含蓄。实际上,汉斯的每件作品,甚至是作品中的每个物体都隐藏着不被察觉的故事,而解开这些故事谜题的钥匙,是我们的耐心和对生活的敏感。

汉斯·欧普·德·贝克 (Hans Op de Beeck)
《黑莓》
2019,木头,聚酯纤维,涂层,145 × 200 × 200 厘米,版数:Ed. 3 + 2 AP ©️艺术家工作室与常青画廊

汉斯对黑莓的特殊情感源于他的童年记忆。当他还是个小男孩的时候,他和他的兄弟经常去森林里采摘黑莓,母亲则会用他们摘的黑莓做果酱。汉斯说,“长大以后,每当一颗黑莓在我口中化开,我都仿佛回到了孩提时代”。汉斯希望他的黑莓雕塑能成为时光通道,回溯他的童年经历,同时让我们大家也能抵达各自的童年时光。

“消失”展览现场

在我看来,汉斯的作品通常会用最普通的日常之物,来表达诸如生命存在意义等等宏大话题,但当问及这个问题的时候,汉斯举了一个例子:“一颗新采摘的黑莓和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宝石在我眼中的价值是一样的。”具有个人私密记忆的黑莓,和见证庞贝古城兴衰的宝石,在跳脱出世俗等级观念的束缚后,它们拥有的是平等的价值。也正是这种万物平等观,让汉斯和他的作品更加自由、超脱。

汉斯·欧普·德·贝克 (Hans Op de Beeck)
《水晶灯(北京)》(Chandelier (Beijing))
2023,黑白水彩、水彩纸、木框装裱,147 × 118 × 3.6 厘米,版数:独版 ©️艺术家工作室与常青画廊

人物也是汉斯作品中的重要主题。汉斯提到,他的人物作品皆有原型,但在保留人物外貌及气质特征的同时,汉斯好像并不想表现这个人是谁,而是希望这些人物能够成为通往我们每个人内心的桥梁。他将这些独特的生命个体置于最普通的生活场景中,睡着的孩子、并排坐着的情侣、好像正在对话中的两个人……通过复刻日常,帮助我们将不断向外的视角重新落回到自己和周围的人身上。

汉斯·欧普·德·贝克 (Hans Op de Beeck)
《母亲和父亲》(Mum and Dad)
2019,聚酯纤维、木头、涂层,165 × 42 × 42 厘米,版数:Ed. 5 + 2 AP ©️艺术家工作室与常青画廊

汉斯·欧普·德·贝克 (Hans Op de Beeck)
悬崖(墙上作品)(小型)(The Cliff (wall piece) (small version))
2019,聚酰胺,木头,钢,涂层,107 × 54 × 111 厘米,版数:Ed. 5 + 2 AP ©️艺术家工作室与常青画廊

不仅表现个体,汉斯在他2013年的作品《舞蹈》(Dance)中(未在此次展览中展出),也呈现了群体的状态, 跳舞、躺卧、站立在一起的人们,统一的动作、表情,是对历史的回溯与反思,也是对生命个体的关怀。

汉斯·欧普·德·贝克 (Hans Op de Beeck)
《舞蹈》
2013,高清蓝光视频(有声、彩色),9分钟30秒

关于北京常青画廊此次展览“消失”,我们采访了艺术家汉斯·欧普·德·贝克和常青画廊联合创始人马里奥·克里斯蒂阿尼(Mario Cristiani),聊聊他们对展览作品以及艺术的诗意美学的见解。

常青画廊联合创始人马里奥·克里斯蒂阿尼(左)
汉斯·欧普·德·贝克(右)

汉斯·欧普·德·贝克采访

99艺术网(简称99):你似乎对表现事物的“临界点”很感兴趣,比如生与死、悲与喜、美好与恐怖、存在与虚无、真实与虚构……与你的生活经历或者思想背景有关?

汉斯·欧普·德·贝克(简称汉斯):当我还是小孩的时候,有一次跟我兄弟姐妹聊天,我问他们是如何看自己的。当时他们并不理解什么叫如何看自己。那时的我就在想,如果我不是我,而是另一个身份,是否可以客观地跳出我自己的身份去看待自己,其实就是对自我身份进行“归零”。展览名“消失”这个概念,从数学角度去理解也是“归零”。人可以通过“融化”在景物中从而脱离自己的实体,进入精神的旷野。处于这个“零点”中,人是自由的、无拘无束的,因为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这样想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也能让我在面对亲人、至交离世时得以解脱。我会想能够有幸认识他们,与他们建立连接,已是非常幸福,这种幸福已经超越了失去他们所带来的痛苦。我不再以线性的时间方式来理解生命的存在,因为线性的时间其实是人类自己创造出来的。

“消失”展览现场

99:感觉你比较常用人物个体、或者生活中最普通的瞬间来传达诸如生命的意义这样的宏大话题,精微个体与宏大话题之间是什么关系?

汉斯:其实我在看一样东西的价值的时候不会在乎这样的等级观念。可能很多人都习惯性地会对事物进行等级的划分,因为这是我们组织社会结构的方式。作为一名艺术家,一颗新采摘的黑莓和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宝石在我眼中的价值是一样的。去除等级观念之后会感觉到非常自由。就像我最小的儿子枕着我的大腿睡着的时候,我感觉自己是全世界最幸福的人。虽然这个时刻非常简单、平凡,但是我却从中读出了永恒和深刻的意义。

“消失”展览现场

99:绘画、雕塑、影像、摄影……不同的媒材和创作形式,在你整体的创作系统中,具有什么样的关联性?

汉斯:所有的媒介都是为创作服务。我在北京、法国和芬兰的赫尔辛基等都做过大型的装置艺术,呈现的是大型而且整体的景观,以此让观众有种沉浸式的感受。选择用不同的媒介,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直觉的选择,目的是能够更好地传达我想要表达的情感或经历。

汉斯·欧普·德·贝克 (Hans Op de Beeck)
《观星》(Stargazing)
2020,木头、聚酯纤维、环氧树脂、树脂、聚酰胺、钢、玻璃纤维、涂层,146.5 × 146.5 × 199.5 厘米,版数:Ed. 3 + 2 AP ©️艺术家工作室与常青画廊

马里奥·克里斯蒂阿尼采访

99:北京常青画廊为什么会在中国疫情放开后的第一个展览上呈现汉斯的作品?

马里奥·克里斯蒂阿尼(简称马里奥):将汉斯的展览作为北京疫情放开之后北京常青画廊的第一个展览是有一些戏剧性的考虑的。无论是欧洲还是中国,我觉得疫情之后人们变得有一些疯狂和躁动,但是汉斯的作品会时刻提醒我们还有生活和这个美丽的世界。

汉斯借助他的作品告诉我们人生脆弱且感性,但这也是人类独有的情感之美。感受这种美比相互之间的竞争要重要得多。

我认为文化和艺术是通往精神和情感的桥梁,但我们当下社会的有些方面在破坏这个桥梁。为了建构这个桥梁,除了汉斯的这个展览,常青画廊也同时进行着很多其他的艺术项目,比如西海美术馆安东尼·格姆雷的个展等。艺术是接近人心的最好的途径,能够在人与人性之间产生深刻的连接,所以我们希望将这个理念和我们的友好传播至整个中国,甚至是整个世界。

汉斯·欧普·德·贝克 (Hans Op de Beeck)
《灭点》(Vanishing Point)
2023,20分钟动画电影,版数:Ed. 3 + 2 AP ©️艺术家工作室与常青画廊

99:中国观众在观看汉斯的作品时,在理解上会存在文化差异吗?

马里奥:这次展览是汉斯在北京常青画廊的第三次个展,每次个展都深受中国观众关注和喜欢。汉斯的哲学思想非常深刻、广博,他能够触及到人性中最感性的部分。人类的情感是相通的,我认为无论是中国的观众,还是世界上其他地方的观众,都能够感受到汉斯作品中的思想和美。

汉斯·欧普·德·贝克 (Hans Op de Beeck)
《虚空派圆桌(北京)》(Vanitas Table (Beijing))
2023,聚酯纤维、石膏、聚酰胺、金属、聚氨酯、木头、涂层,96 × 96 × 153 厘米,版数:独版 ©️艺术家工作室与常青画廊

99:如果用三个词来描述汉斯和他作品,会用到哪三个词?

马里奥:deep(深刻);sensible(敏感);imagine(想象)。

汉斯·欧普·德·贝克 (Hans Op de Beeck)
《下班后》(After Work)
2021,木头、聚酰胺、涂层, 131 × 35 × 35 厘米,版数:Ed. 5 + 2 AP ©️艺术家工作室与常青画廊

99:常青画廊代理了很多国家的艺术家,也在很多国家和地区设有空间,对于在中国会呈现哪些艺术家和作品,有没有特别的考虑?

马里奥:我们下一个展览会以一种非常艺术化、诗意化的方式呈现艺术家邱志杰的个展。我们不希望让中国藏家和观众感觉我们只会介绍西方的艺术家或者是非中国籍的艺术家。对于我们来说,只要这个艺术家足够优秀,我们就会把他(她)推介到整个世界,而不仅仅是中国。

汉斯·欧普·德·贝克 (Hans Op de Beeck)
《喷泉(黑色电影)》(Fountain (film noir))

2023,黑白水彩、水彩纸、木框装裱,290 × 130 × 4.5 厘米,版数:独版 ©️艺术家工作室与常青画廊

汉斯·欧普·德·贝克 (Hans Op de Beeck)
《白孔雀与乌鸦》(The White Peacock and the Crow)
2023,黑白水彩、水彩纸、木框装裱,290 × 130 × 4.5 厘米,版数:独版 ©️艺术家工作室与常青画廊

99:除了画廊之外,常青团队在推广当代艺术方面还做了哪些工作?

马里奥:我们还捐赠了一个博物馆,这个博物馆很特殊,是将意大利埃尔萨谷口村的圣弗朗切斯科桥的桥洞空间改造而成的一座当代艺术博物馆。这个项目叫做“桥洞当代艺术博物馆(UMoCA)”,起初是由中国艺术家蔡国强联合发起的。2022年,由常青艺术协会提供资金支持,桥洞当代艺术博物馆修缮完毕后重新对外开放,并于2022年和2023年连续举办了两次展览,包括艺术家夫妇马里奥·梅尔兹和玛丽莎·梅尔兹双个展(2022)、米莫·帕拉迪诺个展(2023)。

我们希望用一种诗意的方式将当代艺术推广到全世界。我认为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缺失的是生活的诗意。当下的世界充斥着强权和科技,占领和挤压着我们的思想和情感,而我们的工作就是通过艺术家的作品让大家重拾生活的诗意。

艺术家夫妇马里奥·梅尔兹和玛丽莎·梅尔兹双个展(2022)
桥洞当代艺术博物馆(UMoCA)

米莫·帕拉迪诺个展(2023)
桥洞当代艺术博物馆(UMoCA)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