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科技助力 解开毕加索和维米尔的秘密

2月20日,安大略省艺术博物馆发表了一项对毕加索《蹲伏的女人(Crouching Woman)》的研究,声称已运用全新的科技手段解析了这幅画作。紧接着,2月26日,荷兰莫里斯皇家美术馆宣布,将在接下来两周内,用多重科技手段研究维米尔的名画《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利用科技手段来探究艺术品的秘密,在艺术研究领域已经屡见不鲜。早在26年前,科研人员就为毕加索的这幅作品拍摄了X光影像,发现这幅人物画之下竟覆盖了一幅风景画,这也意味着毕加索是在一幅成稿之上重新开始了《蹲伏的女人》的创作。

不过彼时这幅画的秘密还并未完全被揭晓。直到今天,在更前沿的技术手段帮助下,毕加索藏在作品中的另一个“秘密”才揭开面纱。

消失的手臂

《蹲伏的女人》收藏于加拿大多伦多市的安大略省艺术博物馆。1992年,人们发现这幅作品的背后,潜藏着一幅描绘了巴塞罗那地标建筑的风景画。更有趣的是,当毕加索把这幅风景画旋转90度创作时,原画背景中的群山轮廓,恰好构成了毕加索笔下女人的背部线条。而这一“秘密”的发现,正要归功于医学领域常用的X光影像技术。

如今时隔26年,随着科技的进步,关于这幅画作的又一秘密被发现。据《纽约时报》报道,本次发现“新秘密”的Sandra Webster-Cook是安大略省艺术博物馆的艺术品修复专家,她在仔细研究画作时,发现了一些“既不属于原画,也不属于‘蹲伏的女人’的笔触”。她坚信“这幅画之下一定有别的秘密”。

Webster-Cook将这个发现告诉了华盛顿国家艺术馆和美国西北大学的研究员,邀请他们进一步探究这幅作品。来自华盛顿国家艺术馆的Delaney博士首先采用反射光谱成像技术,来分析画作。科研人员通过他绘制的影像发现,毕加索曾经试图在作品中绘出人物的右手手臂,而肉眼并不能看到这一细节,因为该画作中女子的上半身几乎全部被毛毯覆盖。

有了这一方向,来自美国西北大学的科研人员进行了深入研究。由于不同颜料中含有的金属成分不同,而不同金属吸收X光后辐射出不同波长的射线。通过对这些射线的读取和精密分析,西北大学的科研人员绘制出了这幅画作基于各种颜料的多个图层影像。

在这些图层影像的帮助下,关于右手手臂的秘密被进一步揭开。来自西北大学的Kenneth Brummel通过这些图层,描绘出这幅作品的创作画面:画中女子的手肘支撑在腿上,手中拿着一个碟子或是一块面包,姿势非常奇怪。

然而最终,毕加索选择用毛毯遮盖了这个奇怪的姿势。如果没有Webster-Cook的细心发现,以及科学家们提供的技术手段,科研人员仍将止步于20年前X光照片下“发现另一幅作品”的成果之中,以为这幅画的秘密已然被揭晓。

在接受Artsy采访时,西北大学Walton博士表示,未来希望能够用太赫兹探测技术继续探究这幅《蹲伏的女人》。这种技术在工业领域被广泛运用,最近刚刚被尝试用在绘画研究领域。Walton博士表示:“通过全新的研究手段,我们得以逐步揭晓数百年前艺术家们创作时的每一个细节。”

“聚光灯下的少女”

维米尔的画作“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在收藏有众多名家名作的荷兰莫里斯皇家美术馆中曾经并不耀眼。直到1995年,同名小说风靡全球,并随后被改编为电影登上银幕。在小说家Tracy Chevalier的笔下,身为仆人的少女受邀走进主人的画室,被允许带上女主人贵重的珍珠耳环。虚构的微妙情愫,让画作中身份不明的模特少女变得神秘而动人,也让画作广为人知。

据《纽约时报》报道,在接下来的两周中,荷兰莫里斯皇家美术馆馆长Emilie Gordenker将与专家们一起,利用新技术对“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展开全面研究。早在1994年,这幅画曾经接受了全面的X光和紫外线影像扫描,研究者还从画作表面采取了少量颜料样本。而本次研究中采取的新技术将会更加注重对画作的保护。研究期间,参观者将有机会通过多媒体技术,全程了解研究的进展和最新发现。

实际上,尽管画中的少女引发了诸多遐想,她的真实身份却从未有人知晓。Gordenker将本次研究称作“聚光灯下的少女”。

“维米尔创作的很可能不是某个人的写实肖像,但即使画中少女确有其人,我们也并不打算通过本次研究来揭晓这个谜团。” 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Gordenker介绍说,“对研究者而言,这位少女的‘神秘感’有着另一重意义。”全新的科技手段将为博物馆带来有关“少女”的海量数据,这些数据也将成为全球艺术研究者的宝贵财富。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