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钧与卢钧陶瓷工艺中的两位神匠

在陶瓷艺术的殿堂中,仿钧之风不仅流传至今,更有着浓郁的历史韵味。其中,“炉钧”与“卢钧”这两个名字虽音同,但实则指向不同的艺术境界。

“炉钧”,其名来自于清朝初期雍正、乾隆年间的一种仿宋技艺。它以高温素烧为先,然后再次进入低温釉烧,以此来达到色泽均匀、釉面光滑的效果。这种工艺手段,使得炉钧在颜色釉方面表现出独特之处,即金红斑点颗粒呈现“晕炉”或无金红斑点称为“素炉”。可以说,它是宋钧类似的作品,但区别在于烧制过程和釉色特征。在《南窑笔记》中,我们可以找到对它的描述:“一种火炉中所烧,颜色流淌中有红点者为佳,青点次之。”细心的人们通过考古发掘,可以证实这一特征。

相比而言,“卢钧”则是在清朝后期光绪年间由神后镇卢氏兄弟首创,其工艺更接近传统宋代技法。他们使用小窑、高温还原烧成,这一技术让人回想起古人的智慧。在盈满了诗意与故事之后,当时有人赞誉道:“禹县神后镇艺 卢广东、卢广文等兄弟,善仿宋钧,珍珠刻花,能做到以假乱真。”

尽管两者都是仿 钧系列,但它们各自代表着不同时代和地域的陶瓷艺术发展。如果我们将时间线拉长看,那么从产地上讲,“炉钧行业”的主要集中在景德镇,而“卢氏弟兄”的作品则来源于北方;从年代上讲,一般认为前者的盛行时间较晚,而后者的鼎盛时期更加早熟;从工艺上看,则是前者采用的是高低温结合的手法,而后者则坚持传统的低高温交替方式;造型方面也存在差异——前者多见壶具类似日用品,而后者更多体现审美功能,如乳罐、鼓洗等特殊造型品。

总结来说,无论是作为历史上的典范还是当下的收藏热门,“炉钧行业”和“卢氏弟兄”的作品,都展现了人类对美好事物追求不变的心理深层结构。而这些对于探索中国陶瓷文化宝库具有不可估量意义。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常说:“炙热如炭火般燃燒,不断推陈出新,让这份永恒且脆弱的情感,在每一个角落里都能够被发现。”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