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藏宝:探秘景泰蓝器皿的艺术与工艺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兽耳三环尊,展现了皇家重要组成部分的华丽与典雅。紫禁城金銮宝殿至颐和园排云殿,景泰蓝器皿如同宝石般散发着光芒,在帝王尊属的殿堂中显得尤为耀眼。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鼎式炉,不仅体现了乾隆四十四年除夕年夜饭上的特殊地位,也反映出景泰蓝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角色,它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今天,景泰蓝不再仅限于皇上一人,而已成为大家都能欣赏到的美术品之一。但由于其精美,被誉为“一件景泰蓝,十件官窑器”。
金属胎掐丝珐琅器俗称“景泰蓝”,其制作工艺以金属(主要是红铜,少量为金)做胎,用细而薄的金属丝焊着于成形的金属胎表面形成花纹,然后填施各色珐琅料,再经焙烧、镀金及磨光等工序,成品厚重华美,珐琅五彩斑斓,与通体繁密的金线和金饰交相辉映,呈现出富贵豪华之气派。
明宣德时期,是目前所见掐丝珐琅实物中时代款识最早者,即宣德款制品。宣德时期的掏心洞过滤器具、水壶和茶壶等装饰作品,其设计简洁大方,但表面的光泽温润,让人仿佛能够感受到那份古老文化的大气范儿。
明清两代,对于这门技艺产生了极大的重视,并且在宫廷内外都设有专门用于生产这类珍贵艺术品的手作坊。在这些作坊里,每一个师傅都是对技艺要求极高的人,他们通过不断实践与经验积累,最终将这一独特工艺传承给后世,使其成为了一种民族特色强烈的大型工艺品群体。
从元到清朝,这些金属胎掏心洞过滤器具制造出的作品,无论是在花叶纹饰还是在颜色的运用上,都有着明显不同。随着时间推移,它们逐渐从单线勾勒转变为双线勾勒,更丰富多彩,为人们提供了一次次审美上的惊喜。
最后,由清末及道光十九年的商营作坊生产出来的一批作品虽然技术水平略逊前辈,但也因为它们被广泛出口,因此刺激了国内更多商人的兴趣,从而促进了该行业的小幅复苏。这一时期,以色彩鲜艳、质地坚固著称,其影响力远超当初创造它的人们想象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