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精妙大观汝窑瓷器展览会三十揭秘一件珍贵瓷器的故事

[日期:2011-10-10] 来源:大观北宋汝窑特展 作者:余佩瑾 [字体:大 中 小]

图35、北宋汝窑青瓷圆洗

十一世纪后半期——十二世纪早期 高3.5公分 口径12.9公分 足径9公分 故瓷009827 底刻清高宗乾隆皇帝御制诗(1779):「赵宋青窑建汝州,传闻玛瑙末为釉,而今景德无斯法,亦自出蓝宝色浮。」乾隆丙申春御题。钤印一:「朗润」。

此件作品的釉色和故瓷8284(图版6)极为相似,然而清高宗乾隆皇帝却将之看成是产烧自两个不同窑口的作品。透过刻题於故瓷8284底部的御制诗,得知清高宗乾隆皇帝以为该件作品为官窑。清高宗乾隆皇帝诗中所指出的「官窑」,以今日的常识来理解,范围或涵盖北宋官窑、南宋修内司官窑及郊坛下官窑等,亦即官方御用瓷器的统称。而在故瓷9827的御制诗中,他又能以绝佳的陶瓷涵养,直接指出这是一件汝窑瓷器。之所以出现此种差异,可能与乾隆皇帝和以皇帝为首的皇室所具备的文物识别能力有关,同时也间接反映出十八世纪清宫对汝窑的辨识尚未出现一套公认的标准。

或者因如此,在《活计清档》中虽已有三十一件汝窑收存,但无法直接连结至乾隆时期对汝盈判断。此例可见,以国立故宫博物院典藏而言,在二十一件其中,有十三次题刻有新朝上呈天子秋月事君正朔年号多奇珍妙品皆从远方征取献上由陛下赐名命匠人摹仿其形象雕琢工艺精美到令人叹为观止但只有一二两首提及实物名称不明确其他则全称“官”便如同空谈一般。但若要具体探究这些艺术品背后的故事及其文化价值,这就需要通过考古学家的细心勘探与深入研究了。

视察前朝文献,也发现各个时代对于咏赏碧玉般细腻光泽与厚重质感所蕴含深意的情绪表达方式都有其独特性,如曹昭在《格古要论》中提出:“真珠生于海底,一脉通千里。”他认为真正好碧玉应是质地纯净且无瑕疵;而另一方面,则有人主张碧玉不仅仅是外表上的光彩夺目,更重要的是它蕴含着一种特殊的心灵情感,让人联想到自然界中的某些美丽场景或某些隐秘的情感境界。

总之,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对于那些被誉作“神话般”的艺术品,我们都必须用心去了解它们背后的历史背景,用智慧去揭开它们隐藏在表面的秘密,用情感去触摸它们身上流淌的情怀。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发现,都像是在解开一个谜团,每一次领悟,都让我们更进一步地走近那份永恒不变的人类精神追求。(余佩瑾)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