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窑青瓷的历史悠久,追溯其陶器制作原料之谜,我们发现它源自浙江南部,主要分布在温州为中心的永嘉、乐清一带。这里东临东海,南邻福建,西北面为括苍山区,瓯江、飞云江由西向东直入东海。在《史记·赵世家》中有记录:“翦发文身,错臂左袵,收瓯越之民也。”考证表明,“瓯”字从“瓦”,说明早就烧制陶瓷。
古人如潘岳在《笙赋》中提到“披黄苞以受甘,倾缥瓷以酌酃”,这可能就是指的是瓯窑青瓷。考古资料显示,从商周晚期温州瑞安一带墓葬中就有原始陶器出现,而东汉晚期永嘉县罗东乡箬隆村后背山窑、小坟山窑等地都有原始陶器过渡到成熟陶器的窑址发现。
据《景德镇陶录》,“杜毓《荈赋》‘器择陶拣’出自东瓯”,而朱琰在《陶说》中说:“是先越州窑而知名者也”。虽然文献记载有误,但可以确定,是一个历史悠久并且风格鲜明的青釉窑系。
汉代至三国时期,有部分产品胎质不致密、釉色剥落和制作不规整,与同时期越窑产品有一定距离。而魏晋时期,这些问题得到改善,此时的器形丰富,有很多造型与越窑相似,同时又表现出特有的地方风格。纹饰方面,也出现了水波纹、印花斜方格纹和连珠纹等,但较少丰富。
隋代至唐代早期是这个时代的一个低谷期,其产品胎体灰白、釉色青黄易剥落。但到了晚唐至五代时期,该地区经过对外贸易影响发展壮大,其中泰顺、文成、苍南、三垟樟岙等地还生产白黑两种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此时产出的青铧已经达到了新的境界,其釉色淡雅滋润,如玉般光泽;胎体细腻坚致;造型柔和匀称活泼清新;小型器物增多,并出现了一些独特形式如曲流壶和刻花粉盒。
宋代是浙江对外贸易盛行的一段时间,对外交往推动了该地区文化艺术尤其是浙式工艺品的发展。其中包含了褐彩绘装饰青铧主题,为此领域开创了新的题材构图,使得这种彩绘成为浙式工艺品中的独树一帜之作。这段时间也是其他几处重要的地方,如婺州及龙泉,都逐渐走向衰落,而今天我们仍然能从早年龙泉作品中找到这些早日存在于当地的地标性工艺痕迹,这些痕迹证明着浙式文化传承延续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