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手中握着一件珍贵的文物——南朝寿州窑青瓷贴花罐。这是一件高22.5厘米、口径11.1厘米、底径9.5厘米的陶瓷器,1982年在安徽寿县出土,现收藏于安徽省博物馆。它的直口和鼓腹设计给人以古朴感,而平底和肩部八系装饰则增添了一份典雅。
器胎呈灰白色,质地厚重而且坚固。釉色淡青泛黄,有些地方显得更加浓郁,积釉处呈现出青褐色的颜色。器内完全覆盖着釉层,没有任何裸露部分。器外的釉层略微不及底部,这使得罐下形成了流 釉所带来的腊泪痕。而这层釉却又具有强烈的玻璃质感,并伴随着细小开片,使整体造型更具立体感,就像是浮雕作品一般。
装饰上除了堆雕和粘贴技法之外,最为突出的还是模印贴花技术。在未上釉的器胎上,用浆水堆贴制成花纹,然后再施以釉層。一旦完成后,这样的瓷器就拥有了很强的地面效果,它们犹如浮雕作品,使整件艺术品既粗犷又庄重。这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各自发挥其优势与特长,从而展现了六朝青瓷在造型与装饰上的杰出成就。
佛教从汉代传入中国,其影响逐渐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其中包括陶艺领域。在三国、两晋时期,我国瓷器已经开始反映佛教艺术风格。而到了六朝时期,这种影响更加明显,可以通过这件寿州窑六朝青瓷罐上的莲蓬、菩提等植物纹样来看出来,它们创造出了一个全新的风格,与前代相比有了明显不同。
作为陶艺发源地,我国早已在商周时期出现原始青瓷,但真正达到多样化造型、高级别位装饰丰富程度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此阶段生产出的青瓷,无论是从原料选用、成形过程或是施釉方法都有所进步,是我国陶艺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而这只美观实用的寿州窑 青 瓫,更是我国六朝青瓅中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