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志寺地宫出土北宋白釉喇叭口碗的故事
在唐代以前,中国瓷器以南方越窑为代表的青釉瓷占据主导地位,而北方则较晚发展。到了隋唐之际,北方白釉瓷兴起,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早拥有白釉瓷的国家,同时打破了宇内青瓷一统天下的格局,从而形成了“南青北白”二大体系。而在这两大体系中,最著名的是定窑。
五代及宋代定窑窑址位于今天河北曲阳,这里古时属定州,是中国富含优质高岭土的地方。这种高岭土氧化铝含量高、氧化铁和二氧化钛含量极低,因此是制成具有如银或似雪之色的大理石般美丽的定窑瓷器胎体所必需的根本原因。
除了喇叭口碗,静志寺地宫还出土了许多其他精美的器物,如桃形盒、竹节纹筒形盒等,其中一些甚至展现出了集艺术性与实用性的特点。例如,一件通长19.3厘米、口宽8.4厘米的波浪纹法螺,其形象逼真,壳外划饰波浪纹,中心耸起锥形体,有吹孔,可发声洪亮。此外,还有黑白釉轿、高颈瓶等雕塑类器物。
这些器物不仅展示了定窑工艺技术上的卓越,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生活的一些方面,如佛教文化对艺术创作的影响。在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各种花纹图案,比如莲花纹、三重仰莲纹等,这些都显示出刻花工艺在宋代后的发展和多样性。
然而,不同于过去仰烧方式,一些晚期定的产品采用支圈覆烧新工艺,即可以装十几二十件不同大小的小型器皿共一次火候,这种方式既提高了生产效率,又扩大了一定的产量。这一创新不仅推动了技术进步,也为后世陶瓷工业提供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