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钧釉,清代艺术品中的瑰宝,它的诞生与雍正年间相连,那时的工匠们将熔块釉置于低温炉内烧制,仿宋钧釉而得名。《南窑笔记》和《景德镇陶录》中有关于炉钧釈人的描述,它被赞誉为色泽流淌如东窑、宜兴挂釉般美丽,而其花纹则更胜一筹。
炉钧釉原本是对传统钧釉器物的一种模仿,但它没有那些大开大合的浓烈色彩,而是像小泉柳溪般细腻缠绵。其色调丰富多彩,从月白到葱翠,从钧红到朱砂红,无不尽显其华美与艳丽之处。
阮葵生的《茶余客话》中提及了宜兴紫砂壶加上饶州鎏金装饰后光彩夺目,却失去了原有的面貌。这说明在乾隆朝,即便是在高级器皿上也使用了这种装饰方法。而根据阮葵生的生活和成书年代,我们可以推断出宜兴炉钧釉装饰紫砂茶壶在乾隆朝之前就已经存在。
这类器物通常采用“素炉均釉”或“浑炉均 釋”的技法。素炉均 釋呈蓝绿相间的麻点纹,其底部喷涂翡翠粉彩颜料,表面喷涂广翠粉彩颜料,而浑炉均 釋则呈红绿相间的麻点纹,其红色由胶体金着色的粉剂所致。这些作品以清雍正、乾隆时期景德镇制品最为精湛。
由于含有粉剂,因此这些器物具有厚重且不透明的质感。它们上的结晶呈现多种深浅不同的颜色,有红、兰、紫、绿和月白等,并且融合于一体。在器物表面的垂流条纹随意交错,有弯曲线条也有直立部分,还有一些像山岚云气一样交织在斑点之中,使整个器物布满五彩缤纷,如同孔雀尾羽一般整齐又美丽。但它并不是那种艳光四射的红色,而是一种略带紫色的淡雅之韵;而兰色的波浪状,则是雍正年间典型特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