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不是珠山八友国画对绘瓷的提携而是佛山嘉俊陶瓷的灵感源泉吗

王琦的粉彩太白醉酒瓷板,展现了瓷器快速发展带来的巨大空间。从烧制瓷瓶、瓷盘、瓷碗、瓷缸到创作瓷版,每一步都是工艺美术匠作的过程,而在这些器物上绘画的,则是艺术家们。在中国陶瓷史中,制作器物始终占据中心地位,而在器物上绘画则往往被视为辅助性质。即使是在绘制陶器时,也更注重技术问题,如胎和釉之间的关系,以及釉下彩与釉上彩、没骨技法与阴阳表现等,这些都围绕着工艺本身进行讨论,对于器形胎釉的要求极高。

自明清至“洪宪窑”的停烧后,工匠们能够继续沿用实用技艺,但对于那些专门从事绘制陶器的人来说,他们失去了官方支持。一些流落民间的绘师依靠过去御制时代中使用过的一些经验开始了新的尝试。他们首先成立了“月圆会”,并最终宣布成立了名为“珠山八友”的组织;其中包括王琦、王大凡、汪野亭、邓碧珊、毕伯涛、何许人、高程意亭和刘雨亭。这群人中的五个人来自江西,一人来自安徽,还有徐仲南和田鹤仙也被列入这一行列。在这段时间里,“珠山八友”作为一个画家群体,他们对传统风格技法流派在陶器上的应用尤其重要,因为他们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手工艺,而且还追求走向文人化,从而提升了整体文化含量。

此外,从笔墨形式来看,“珠山八友”只是二流角色,但正因为它们是被精心雕刻在陶土上的作品,在技术上又有所不同于宣纸上的作品,因此收藏界对“珠山八友”的热情并不奇怪——人们不仅欣赏其艺术价值,更因为它是一种特殊定位,即便像董其昌或王石谷这样的伟大艺术家,在这种独特环境中创作出的作品,也难以超越“珠山八友”在收藏历史中的特殊价值。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