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底皂青焐灰的艺术探究——陈缶文
在古老的陶瓷钵头中,烧嫩未成或需改色的茶壶静候着一场特殊的变革——焐灰。这种传统工艺,如同时间的沉淀,将紫砂器物置于柴草灰之中,通过低温缺氧的环境,让其在深邃如墨玉、坚硬似铁石之间寻找平衡。这不仅是一种色彩上的提升,更是对质感与韵味的一次精心雕琢。
然而,在当今时代,这种独特技艺逐渐稀少,成功率下降,且容易出问题,有人便尝试使用化工配方模仿焐灰效果,以此来满足市场需求。这样的做法,不仅剥夺了真材实料所拥有的天然魅力,还给紫砂焐灰带来了不公正的评价。
其实,“焐灰”本质上就是一种还原火候,它以高价铁离子为主,在缺氧状态下转变为低价铁离子。这种过程既安全又无害,而那些加入了色素的小巧茶壶,其质感通常较差,虽然颜色可能接近,但无法比拟那自然而生的颗粒感和深邃之美。
过去,对于那些生锈未燃尽或称“欠火”的紫砂器物来说,焐灰曾是补救措施中的关键一步。在市场上,这样的作品拥有特殊的地位,一些收藏家甚至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购买这些经过第二次烧制而显得更加完美的手工艺品。
有一位网友写信询问,他看到一本书提到过碳渗透的问题。他不知道这本书作者是谁,但他清楚地知道:“焐灰”就是在还原气氛下,使高价铁离子回归其原始红色,然后再转变为黑色的低价状态。而如果真是碳渗透,那么随着使用是否会出现新的碳析现象呢?理论上,只要着色离子是铁离子的,都可以通过缺氧状态下的还原来实现。但实际操作则困难重重,因为它对火温有严格要求,而且朱泥类结晶程度较高,因此成功几率几乎等于零。
对于底皂青矿料来说,由于掺入了更多的人造色素,有时会出现花纹突出、颜色分散的情况。而真正意义上的“窑变”,即使是在人为操控下,也需要极度细致和耐心去完成。一把成功地进行了底皂青焐灰后的茶壶,其理想状态应该是一个黑色的内腔透出青光,与拼制黑料相比,更具备丰富多彩的情调和更好的质感保留。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第一次烧结度较好,也需要捂盖后才能获得最佳效果;如果初期烧结度稍微不足,则捂盖后可能会感觉到壶体略显“涩”。不过,这并不影响其泡养性,而正常情况下捂盖后的茶壶透气性基本保持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