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紫砂焐灰如墨其特点犹如天地间最柔和的春风轻拂过每一寸陶土使之生出无尽的韵味

关于底皂青焐灰的探讨——陈缶文

"焐灰"这一古老工艺,源自于对茶壶色泽的一种特殊修饰。它涉及将未完全烧透或颜色不够均匀的紫砂壶放入陶瓷钵中,再用柴草灰进行密闭低温烧制,以利用紫砂主要着色的铁离子在缺氧状态下形成特定的黑色。这种独特的技艺,使得焐灰紫砂壶赢得了“温润如墨玉,坚质似铁石”的美誉。

然而,由于掌握这门技艺的人越来越少,而且由于技术难度和易出现问题,这项工艺变得日益稀有。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有人开始使用化工料配制出类似效果的仿焐灰泥料,这使得真正的焐灰作品遭受了不公正待遇。

实际上,"焐灰"本质上是一种还原反应,其着色的离子仍然是铁离子,但是在缺氧条件下转变为高价铁,然后再次还原成低价 铁。这一过程对于材料无害,对环境友好。

与之相比,加以染色的紫砂壶通常质量参差不齐,不仅颜色接近而且质感平滑、颗粒感减弱。在过去,“焐灰”曾作为一种补救措施用于处理生硬(欠火)的紫砂器皿,因为其最终效果特别出众,如同“墨玉一般”。因此,在市场上,拥有此等特殊手法制作出的茶壶身份格外显赫,有些收藏家甚至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购买这些经过额外烧制的手作品,如清末时期程寿珍所做出的许多著名作品。

有一位网友向我咨询了一本书中的描述,其中提到过“碳渗透”现象发生在Purple Sand (底皂青) 的熬炼过程中。我不知道该书作者是谁,但我清楚地知道:“Fluxing and Glazing of Purple Sand Tea Sets”,即通过控制窑炉内部气氛,让高价铁离子在缺氧状态下转变为低价 铁,从而呈现出深沉黑色的过程,并非碳渗透。假设若真的存在碳渗透,那么随着时间推移是否会导致产品逐渐失去其原本特色?

理论上,只要物料中的主要着色剂为铁,可以通过类似的方法实现。但在实践中,操作挑战巨大,因为这需要精确控制温度和火候,以及正确理解朱泥结晶机理。此外,由于朱泥具有较高结晶点,它很容易发生液相分解,即使只是稍微提高温度也可能引发这种效应,因此成功率极低。而对于那些含有更多矿物成分并且可以被添加其他颜料以避免花纹突起的问题,更增加了这个复杂过程中的风险和挑战。

总之,“Fluxing and Glazing of Purple Sand Tea Sets”是一种人类主动操控下的自然化学反应。一旦成功,将能够保持原材料颗粒质感,同时达到深邃黑暗内心透明绿蓝光泽,而拼接式黑漆则显得呆板且质感较弱。

值得注意的是,此技术并不适用于团泥材质,因为团泥不能经历这样的燃烧和回归至原始状态。如果第一次烘烤程度较佳,则捂阴后的茶杯表面会更加细腻;如果最初烘烤不足,则捂阴后可能会感觉到略带粗糙,这样的状况相对来说更易于泡养一些水分。不过据我所知,无论是正常还是捂阴后的情况,都不会影响茶杯通风性能太多。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