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注意到,近期在与壶友的交流中,大家对紫砂壶的成型方式——全手工和半手工之间的区别似乎颇为关注,但我认为这可能是一个误区。作为一名深入了解紫砂文化的人,我希望能向大家介绍一些基本知识,以便更准确地理解这一点。
目前市场上流行的一种做法是使用模子来拍打身筒,这种做法在业内被称为“手工制作”。然而,如果真的让大多数艺人全手工制作,他们可能会面临不小的挑战,因为市场对于精度的要求极高,不仅要求口盖、把等部分要精确配合,而且还要求泥料要符合老法配制,同时也不能有任何杂质,这显然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市场对紫砂品质的期望存在一种“诱导误区”,主要原因在于紫砂行业自身的问题。理论上的探讨滞后,加之商人们故意渲染,使得公众对紫砂审美观念产生了扭曲。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喜欢顾景舟这样的艺术家,他展示出的艺术感觉正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过去,艺人制作茶壶时,每一件作品可能都经过成百上千次复制,这样自然形成了一定的熟练程度。而现在,即使有些艺人不会用模子,只要传统类型的手工制作速度更快,但他们也无法达到如今艺人的那种细致程度,因为当时没有现代化工具。
很多壶友们玩壶的方式值得商榷,最重要的是作品能够给玩家带来共鸣,而不是用什么方法制作。如果作品能够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和精神,那么无论如何制造出来,都可以说是成功了。我认为这种方法并不重要。
我们的网站上标注的手工壶,并未明确指出是否为全手工,有些人可能会觉得这是打马虎眼,但其实这只是因为现在意义上的手工就是如此,我们这样标注也是为了负责。即使其他地方标注为全手工,我认为这对于真正全手工作坊是不公平的,因为一个作者选择使用哪种方法取决于成形特性,有些需要模子,有些则完全不需要,而模子只是生产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而已。
关于半手工这个说法,我觉得有些过分,现在流行的一种说法是两爿合拢,就是半手工。但实际上这种合爿已经有历史了,不是今天才有的发明,如曼生壶中的合欢壶,就曾经采用过这种技术。不过那时候叫“盔头”或虚陀,而现在却变成了石膏制成。
再谈泥料,一些人坚持天然泥料不能有一点杂质,但另一些则认为这是矿物固有的特性,无法避免。那些经历过老茶壶的人都知道,接受一点杂质并不是问题,而另外一些人则坚持完美无缺,那就应该尽量接近完美。这也有道理,只是在乎我们的接受度不同而已。
最后,对于担心模只会导致复制品一样,我们可以放心。因为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模只只是非常短的一个步骤。而完成一件作品最关键的是局部与整体之间衔接过渡,我们称之为切割,即局部与整体之间切割,是真正代表着作者水平和审美情趣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