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雕塑延绵不断,五千年的历史显然不够,西方的雕塑也延绵不断,从古希腊一直到今天。这地球好像是冥冥之中有一种力量,东方延绵不断,西方也延绵不断,东西方构成了两个很重要的对应。
在十八世纪、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的一百多年间,中国发生了变化,中国打开国门努力向西方世界寻求一些文化上的了解。在了解过程中,对我们的教学,对中国人来说,对西方的雕塑要比对中国自身的雕塑了解得更多。大量的西方的美学观点、哲学观点、艺术观点进入中国。这些观点对中国的艺术家,对中国喜欢艺术的人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从今天积极意义上讲,使今天的中国人对世界多了一份了解。同时,也看到,我们对自身本体文化关注相对而言有点薄弱。
站在我们自己的文化视角下,让我们来梳理一下这几千年的文明发展过程中,我们为这个世界做了什么样的贡献。我想,从审美价值入手向大家作一个简明扼要地梳理。
(一)
首先,要探讨的是语言成因。在我们的语言里,有个环境问题,有个造物方式的问题。从史料看,最早出现的人类最早出现的是维纳斯小像,在今天奥地利,它是在奥瑞娜那个地方出土的大概距今29000年。这基本上同一个时间,在山西省宿县也出土了一个骨片,上面刻有兽纹。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在东西方向大地都出现了雕刻方式。但是,这两个雕刻方式是不同的。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欧洲人已经可以拿石头做成一个真正具有雕塑印象作品了。而我们用石头做雕塑还非常困难。这是因为当时我们所处的大地以石英为主,而他们使用的是更柔软的地层,如岩浆和砂岩等。
(二)
陶器与青铜器等变成了复合性创造的一个重要方法。一方面水土,一方面人的选择,是如何决定了他们最初面临自然和自己生存时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我们终于找到了最有效办法,就是黄泥加水烧制出了陶器,这标志着我们的陶艺走向辉煌。
不同于客观改变物质形态并通过工具加工的手法,我们则依赖于黄泥和河水中的原材料进行创作,并且这种创作方式充满独特性,因为它源自于土地本身。这种差异形成后天文化差异,不仅反映在技艺上,更体现在审美理念和社会结构上。
(三)
随着文人的主导价值体系逐渐建立起来,我们的心灵追求开始偏离传统审美路径,将民间艺术置于次要位置。而在另一边,即使是在中世纪初期,他们也是由行会掌控,但随着文艺复兴运动逐渐成为独立存在并获得社会身份,同时拥有教书或办学权力,他们才能够摆脱被动状态并展现个人风格。此即至维克托里亚时期,他们不再简单涂抹颜色,而是更加注重作品本身的情感表达和技术细节,因此米开朗基罗那著名汉白玉作品便没有涂色,只保留原有的质感。
此外,由于缺乏足够社会机会让其华丽转身,所以我们的工艺一直保持在民间水平,与绘画分庭抗礼。但尽管如此,它们依然持续发展,没有断裂,这正如儒家思想所强调——精神永续不衰,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找到内心深处坚守信念与自强不息精神的事实证明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