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间的长河中,任何物品,无论其材质如何精美,都无法避免随着岁月的流逝而逐渐变旧。即使这些物品尚未失去功能,它们也会因为表面细微的改变而显得生了老气。这一现象对于一些普通玩具来说可能不值一提,但对于那些蕴含深厚文化内涵的艺术品和工艺品而言,这种变化被赋予了特别的意义,并因此被称为“包浆”。
那么,“包浆”又是怎样形成的呢?首先,是紫砂表面的物理变化,由于外界对紫砂表面的研磨、抛光、冲刷等作用;其次,是紫砂表面的化学变化,外界物质与紫砂表层相互作用所导致的一系列氧化、腐蚀等化学反应;再者,是外界物质残留及其物理、化学变化,如无机或有机颗粒残留并发生进一步的物理和化学转变。三者的交互作用和交叉影响,使得时间久了,最后产生了所谓“包浆”的独特质感。
除了正常使用之外,有些人甚至通过刻意的人为方式来加速某些方面的变化,但这通常会与自然使用带来的结果产生差异,即便最终也能获得某种形式上的“包浆”,但却存在观感和触觉上的区别。
人们为什么追求这种“包浆”呢?这是由于市场和文化领域普遍认同的一个原则:老东西往往比新东西更有价值,因此这种价值判断推崇拥有“包浆”的艺术品;同时,“时间就是金钱”,带有时间积淀意味的是尤为珍贵;还有就是人的直觉反应,当一个物体经过长年累月地陪伴时,我们会感到更加亲切,更舒适。
然而,我们应当如何正确看待这个问题呢?正如古语所云:“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追求“包浆”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集体审美趋向,其实并不直接关联到真正意义上的美。在人们都追求这类产物的时候,一系列病态行为就开始出现,比如为了达到目的,不惜采取各种折腾茶壶的手段,最终让这些宝贵作品偏离了它们本应有的存在状态。
无论如何,要对待这一过程保持理智,不要走极端。一根筋式地进行摩擦、冲刷或泡煮紫砂壶都是低俗且不必要的事情,这些行为只会增加损坏概率,没有实际益处。真正重要的是那些由时间自然赋予我们的一份礼遇,而不是我们刻意制造出来的心虚表现。所以,在享受茶艺时,让我们保持平常心,与自然同步前行,让那份真实且悠久的情感在每一次咕噜声中回响吧。在这样的氛围里,那份自然呈现出的“包浆”,才是最具价值、最动听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