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艺术珍品水泡后旧字画的奇迹重现

在1968年广西南宁遭遇洪灾时,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的文物库房也未能幸免于难。数百幅古字画和线装书因长时间的自然晾晒而面临严重破损。这些纸质文物由于长期不受保护,变得粘连、破损、板结、霉变,其中许多旧字画形同“纸浆棒”,且已失去原有的柔韧性。一旦轻轻一用力,它们就会碎裂剥落。因此,如何修复这批水泡后残缺的字画成为了当时最大的挑战。

首先,我们必须将那些粘连在一起的字画展开,而这通常伴随着极大的风险。在我的多年的装裱修复经验中,我通过隔水蒸煮法成功地分离了这些“纸浆棒”。我会在工作台上垫一张纸,将软化后的“纸浆棒”放在上面,用手掌压住来回轻揉滚动,这样就可以无损地分离出每幅画。

展开完成后,我们又遇到了新的问题:有些旧字画由于水泡导致与其背面的背纸脱离,有些则粘附到下一层背紙的背面,不规则地分成了两部分。我采取了一种创新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我铺上透明薄膜,将整个卷轴放置其中,再覆盖另一张薄膜并平整。这样既保证了原始位置,又避免了不必要的手动操作。此外,在清理过程中,我特别小心,以防残片受到任何伤害。

拼接完成后,我检查是否还有剩余的背纸,如果没有,就可以安全地将它挂墙展示。这项技术虽然耗时,但确保了每幅字画都能够恢复至最佳状态,并且不会留下任何可见痕迹。此外,由于采用透明薄膜,使得拼接过程显得异常简洁高效。

我们了解到,无论是正经历大自然侵袭还是人为操作,都可能对我们的文化遗产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但是,也正因为如此,每一次失败都是向前迈进的一步。而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创新和学习,即使是在最艰难的情况下,我们也能找到让历史珍贵作品焕发生机力的方法。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