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68年的一场洪灾中,广西南宁遭受了严重的水害,导致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的文物库房也受到了影响。数百幅古代字画和线装书籍被迫长时间地暴露在水中,最终导致这些珍贵文物面临着极大的危机。由于当时缺乏有效的处理方法,这些文物被简单地从水中捞出并堆放在一起,直到几年后才开始进行修复工作。在这段时间里,由于缺乏适当的保护和存放,这些字画变得破损不堪,其中许多已经变成了“纸浆棒”,形状扁平无弹性,只要轻轻一触就容易碎裂。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专家们必须先将这些粘连在一起的字画分开。这一过程显得尤为艰巨,因为任何错误的手法都可能进一步损坏这些脆弱的纸张。在经过多次实验和尝试之后,一位经验丰富的装裱修复师最终采用了一种独特的手法:隔水蒸煮。通过使用温暖而湿润的蒸汽气体来软化纸张,使其变得易于展开,同时又不会过度吸收湿气,从而避免造成更多破损。
一旦展开了字画,还存在另一个挑战,那就是重新拼接那些因水泡而分离成两部分或粘附到背面的残片。一种常见但耗时费力的方法是逐块揭取残片并重新拼贴,但这种方法既繁琐又容易引起误伤。此外,对于大量需要修复的情景来说,这样的做法是不切实际的。
为了克服这一困难,一位技艺高超的地理学者提出了一个创新的方案。他首先铺上透明薄膜,将整个卷轴放在上面,并覆盖上另一层薄膜,然后再次平滑,以确保没有移动或混乱。此后,他以相同方式揭下背纸中的残片,而不是单独剥离每个部分,这样可以保持位置不变且减少手工操作时间。
最后,当所有残片都被正确放置并固定之后,可以移除薄膜并检查是否还有剩余的小碎片。如果没有,就可以将整幅作品挂起来展示。这项技术虽然比传统方法更为精细,但仍然留有空间改进与创新。对于提升文字修复技术,无疑是一个不断探索与实践的问题,我们期待着有识之士能够提供宝贵建议和指导,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