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艺术界的“大考”,书画代笔现象频发,背后利益链条复杂。江苏省第九届新人书法篆刻作品展的命题创作环节暴露了“代笔”的问题,引起公众关注。面对这种情况,江苏省书协采取了面试和公示两步骤,以确保作品真实性,并杜绝不正当行为。
展览开幕前夕,本报记者深入探访了解情况。据悉,该展览是江苏省内重要的一次活动,一旦获奖,可以成为省书协会员,因此吸引了4000多件作品投稿。
然而,在评选过程中,发现一些疑点重重,有些作品署名作者不同,但感觉上似乎同一人写的。这使得江苏省书协秘书长王卫军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们将坚决杜绝“代笔”现象,并临时增加面试环节。
通过复评的400件入围作品中,有32个人弃权未参加面试。在参与面试的人群中,又有28个人被刷掉,这部分人有的因为雇佣“代笔”嫌疑,有些则现场创作与入围作品差异悬殊。最终,只有340个人进行了公示。
在公示过程中,还接到了实名举报电话,最终被举报作者自动放弃参展机会。此外,在获奖层面上,有38位获奖者参加面试,但8人弃权,最终只有19人获得荣誉。
主办方中国书协理事、无锡国画院院长、无锡市书协常务孙璘认为:“新增的面试和公示环节虽然增加了工作量,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大部分省会成员对这次评选方式给予支持,对‘代笔’现象表达愤恨。”
对于为什么艺术大展频现“代笔”,王卫军认为这是社会环境下艺术市场繁荣发展所导致的问题。当下的市场兴盛,让功利驱动成了促进“代筆”的因素之一。而一旦成为专业组织成员或进入专业单位,便可享受到经济和名气上的提升,这种竞争激烈也推动了一些人寻求替身来实现目的。
此外,“河南高考替考案”的类似事件,也显示出当今社会某些领域存在灰色产业链,而这一趋势在自由投稿的各类艺术展览中同样存在。“高考替考案”中的127人之多,以及历史上的许多著名人物都曾使用过 代笔手法,都证明这个问题并非孤立出现,而是一个普遍且古老的问题,只不过现在由于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得更加明显和紧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