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有幸参加了两次“上海书展”,这次活动的热潮让人印象深刻。似乎这个城市正在逐渐重视阅读,这让我对当前文化环境感到有些许慰藉。虽然我不愿意把那些被鼓励前往的人们的行为仅仅归咎于宣传,但无论原因是什么,有些人或许会因为参观而产生对阅读的兴趣。这让我想起我们艺术家的初衷。
我计划购买一些民间艺人的手工艺类书籍,以及不同版本的当代艺术图录史。面对当代艺术界对“观念”艺术的追捧以及对于“手艺”的贬低,我感到迷惑。我尤其好奇的是,一些不注重文化阅读的当代艺术家们,却突然强调起了所谓艺术的“观念”性。不知他们从何谈起,“观念”又指向何方?
跨领域研究为现代艺术提供了新的动力
自西方概念主义引入中国以来,它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中国现代美术世界。但是,我们是否习惯于没有能力创造新词汇,只能借用他人的词汇?这样的要求太高吗?评论家都难以回答,更不用说是画家了。如果不能做到,那就更好了——至少可以称得上是国际化和时尚。
曾经,社会地位并不高于技艺精湛的手工匠人们。长期封建社会思想禁锢也并未需要这些技艺匠人表达出复杂的情感或深层次的心理状态。
对于中国历史上的皇帝、大臣们来说,将玩弄瓷器与绘画相提并论,并无多大区别。而那些真正拥有思想且在绘画领域努力工作、希望超越技艺本身、传达个人情感或境界的人,他们一直在为自己的存在而斗争。他们渴望摆脱被视为简单技巧的事实,从而获得更多自由和尊严。在开放的大环境中,今天我们的作品才能够如此自由地展现出来。
然而,这一切始终围绕着一个核心问题:即使我们跨学科研究,即便我们的作品包含多种元素,我们仍然必须回到原点——那就是“技术”。只有通过技术,我们才能探索人类文明中的广泛作用和时代价值意义。但如果我们错过这一点,那么我们的所有努力将变得毫无意义,因为没有基础,没有根基,就无法发展成为一种创新形式。此外,如果我们只专注于其他领域,而忽略了技术本身,那么我们的作品最终将失去其独特性质,也无法得到认可。
贬低“手艺”,抬高“观念”
随着西方概念主义影响力的增强,许多中国当代艺术家开始使用这个词来描述自己的作品。这场景令人瞩目的展示包括各种主题,如水墨、“油彩装置”、“摄影”等,以至于似乎没有什么东西不是基于某种形式的概念构思。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情况,因为尽管有人试图把握住它,但却很难定义它到底意味着什么。而且,有时候人们会轻易地贬低技能水平作为评价标准,不再看重那些花时间掌握工具和材料的人们所创造出的作品。
然而,对于那些最初并不擅长读写但后来成为了伟大画家的故事,我们应该更加谨慎。当今世界里,在科技与工业革命推动下,当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想要提升自身的地位,他们往往会选择学习先进国家的一切,无论是在科学还是文化方面,都可能发生这种情况。不过,这样的追求显然是在模仿,而非真正理解所谓知识背后的内容及内涵。这样的事情发生时,让我思考到了哪一步,是怎样一次误解导致了一系列混淆,而这些混淆又如何影响到整个社会?
关于教育,我认为每个学生都应该首先了解专业,然后再探索细节。在进入具体专业之前,要尽量看到整体。大脑里要形成森林的地图,以便未来走进小径时不会迷路。在我的案例中,当我决定成为一名学者的时候,我意识到自己缺乏足够数量必要知识,所以我开始学习。我发现这是一个既充满挑战又富有成效的话题,因为每个步骤都是建立在前一步基础上的,而且总有一天你会达到某个目标,无论你的道路多么曲折。
因此,对于喜欢理想并且想要成为一名优秀雕塑家的学生来说,不仅要掌握视觉表达,还需要关注哲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技能,以丰富自己的素养,使之融入你的作品中。这一切都会反映出你的个人形态、风格乃至品质,从而显示你是一名成功的雕塑师。你可以通过跨学科研究吸收信息,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你可以完全离开原有的专业领域。一旦离开,你就可能永远回不到那里。而如果你只是偶尔涉猎其他领域,则永远无法深入理解它们,最终只能留下浅薄甚至错误的印象。此外,在这种情况下,你还可能错过重要信息或者已经过时的问题,因此建议不要轻易跳跃不同的边界线,而应坚持原有的方向,不断深化你的了解,同时保持开放的心态接受新的信息和方法,并将它们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进行验证。
最后,再次提醒一下,每位参与讨论此类话题的人士,都应当注意言行举止,以免给予他人错误或者负面的印象,或干扰正常交流,让对方陷入困境。在这样复杂多变的情况下,每个人都应保持耐心倾听,同时以同样的温度回应,用智慧指导行为,用诚信维护关系,用勇气面对挑战。如果能够这样做,那么即使是在最艰难的情况下,也能找到解决问题的一条通道;即使是在最黑暗的情况下,也能找到光明;即使是在最孤独的情况下,也能找到伙伴;即使是在最疲惫的情况下,也能找到力量;即使是在最绝望的情况下,也能找到希望。如果每一个人都遵循这些准则,就像是一座桥梁连接彼此,为彼此带来温暖与支持,为共同生活带来欢笑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