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钧与卢钧陶艺之双璧中华文化中的艺术瑰宝

炉钧与卢钧,两种仿钧技艺,以其独特的窑变风格和工艺手法,在中华陶艺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炉钧起源于清朝初期雍正、乾隆年间,其烧制过程分为高温素烧和低温釉烧,釉色呈现金红斑点或青白相间的流淌效果。这种特殊的窑变风格使得炉钧在颜色釉方面有着显著特色。

卢钧则始于清朝后期光绪年间,由神后镇卢氏兄弟首创。他们采用小窑、高温还原工艺,使得卢钧以其精细的玉润桃子和珍珠刻花而闻名。这类作品曾被误作宋代传世瓷器,并因其真实性而受到赏识。

尽管“炉钧”和“卢钧”音同,但它们实际上是不同的概念。在产地、年代、工艺造型以及胎质等方面都有所区别。从生产区域看,前者属于南方景德镇,而后者来自北方;年代上,前者盛行于雍乾时期,而后者的鼎盛时期则是光绪年间;在工艺上,前者的高温素烧与低温釉烧形成对比,与传统宋式铜绿釉及青花粉彩相呼应;造型上,前者多用于日用品壶具类,而后者更侧重于审美功能,如乳罐、鼓洗等。

此外,从釉色来看,“炉钧”的颜色均匀且规律可循,而“卢钧行走在波浪状的特殊审美风仪之中”。最后,从迸片角度分析,“炉钧行走在细碎轻薄微露之路”,而“卢氏艺术家追求的是玉涯冰裂明显”。

总结来说,无论是“炉锔”还是“盂锔”,它们都是中国陶瓷艺术中的瑰宝,它们各自代表了不同时代与地区的人文精神,为中国陶瓷文化增添了无限魅力。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