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我还是个小姑娘的时候,我总是被周围人的赞美弄得脸红耳赤。我有“花吐症”,就是说我的吐槽能力和吐字清晰的发音简直像是朵刚刚绽放的花一样美丽。
每当我对着镜子练习发音,母亲总会笑着夸奖我:“哎呀,你这孩子真是把‘花’字捏成了‘化’字,连你自己都不知道。”我那时候还不太明白,这种夸张的表扬其实是在暗示,我在说话时过于注意声音的清晰度,以至于失去了正常沟通时所需的情感色彩。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逐渐意识到,“花吐症”并不是什么好东西。它让我在社交场合显得有点冷冰冰,有时候甚至让人感觉不够真实。比如,当朋友们开玩笑或者聊天时,我往往不能及时加入,因为我太过注重自己的发音,所以一旦开始说话,就要特别注意不要打断别人,也不会像普通人那样随意地补充话题或者改变话题方向。
有一次,我们去参加一个朋友聚会,那位女主持人的语速快得很,每个人都不得不跟上她的节奏。但是我,却因为担心自己说错了词而变得紧张,不仅无法参与进来,还给大家留下了尴尬的一幕。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花吐症”可能已经影响到了我的生活质量。
后来,我开始学习如何适应不同的交流环境,让自己的语言更加自然流畅,而不是只追求口语上的完美。我学会了倾听,更懂得如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即使不是那么精确,但也能传达出情感和信息。这一点,对提高我的社交技能帮助极大,它让我能够更自如地融入各种社交场合,从而减少了因“花吐症”的影响所带来的压力和尴尬。
当然,尽管努力了一些年头,“花吐症”依然是我身边某些熟悉的人眼中最亮丽的“装饰”。但对于我来说,这种改善与接受之间的平衡,是一种成长过程中的宝贵体验。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向导师寻求建议还是通过日常对话锻炼自己的口语表达,都是一段令人难忘且富有成效的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