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书画界,创作、鉴定和造假三者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态势。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徐建融曾经深刻地指出:“论创作,今不如昔;论鉴定,今不如昔;但论作伪,昔不如今,而且大大地不如今。”自唐代以来,一直伴随着收藏与造假并存的历史传承至今。
现代科技的进步,如印刷、化学和机械技术,不仅推动了艺术创作,也间接促进了造假行业的发展。这一方面导致了一些以往鉴定手段失效的问题,因此寻找新的鉴定方法成为了当务之急。此外,由于国家政策监管减弱和利益趋势影响,造假行为正在向专业化、集团化发展。
1.遭遇新“技术问题”
在拍卖公司预展时,一些藏家会通过图录或现场拍照来确认作品真实性,这是很多藏家的常见做法。2011年,一位名叫杨先生的藏家,在南京某拍卖行看中了一幅李可染的作品,但他对这幅作品并不十分确定,“于是,我把作品拍照发给了研究李可染专家的专家,他们回复说100%是真的。我就花几百万买下了那幅作品。”
然而,当杨先生取回拍品后,在自然光下打开一看,他发现情况并不符合他的期望。他要求拍卖公司退还这幅字画,但拍卖公司否认它可能是印刷品。最终,这件事情被送到相关技术部门进行鉴定,并发现这是完全的印刷品。
2.从人工到高科技产业造假
中国古代就有过多种书画造假方式,如临摹、仿制、向壁虚构等。但随着现代科技的大发展,现在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高科技手段,比如水印添墨、电脑复制打印,以及装裱作旧等,使得甚至连专业人士也难以区分真伪。
3.鉴定与造假之间不断演变
在这个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对抗这种高科技造成的问题成了一个巨大的挑战。在记者采访中,有许多人认为业务水平虽然重要,但并不是他们最头疼的问题,因为现在真正的鉴定专业人员越来越不愿意从事鉴定的工作,因为此类工作牵涉到了大量利益问题,有时候即使把握不好也可能受到威胁或警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