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艺术界,创作、鉴定以及伪造书画作品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徐建融曾经指出:“现在的书画界,与往昔相比,在创作上不如昔日;在鉴定上也不如昔日;但是在伪造上,古代与现代相比,更是有了巨大的进步。”
自唐代以来,收藏和造假就伴随着艺术发展而存在,并且一直延续至今。随着现代印刷技术、化学分析方法和机械复制设备的进步,这些技术也间接促进了造假行业的发展。这种情况导致了一些传统鉴定的失效,因此寻找新的鉴定手段成为了当务之急。此外,由于国家监管政策的放宽和利益驱动趋势加剧,造假行为正在向专业化和集团化发展。
对于藏家来说,他们常常会通过图录或现场拍照来确认作品真实性,以便为之后的拍卖做准备。在2011年,一位名叫杨先生的人在南京的一次拍卖会上看到了李可染的一幅作品,但他并不是很确定这幅作品是否真迹。他将照片发给了一位专家,并得到了一份100%认证。这让杨先生花费几百万买下了这幅字画。但后来,他发现这只是一个印刷品,而非原作。
类似这样的案例并不罕见。在广州,有一位藏家林伟,他有一幅吴冠中的作品,被人借走后出现了问题,最终被发现是一件复制品。这些事件表明,即使是专业人士,也难以区分真迹与仿制品。
由于技术进步,使得一些旧式鉴定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如图章、气息、神韵等都已经无法作为判断标准。而且,现在很多博物馆专家的老本领都无法用上了,“电脑复制水粉画或者油画,是很多博物馆专家的新鲜事物。”湖南省文物鉴定专家李智勇说,“我们以前靠眼睛靠手摸一摸就可以知道,现在靠鼻子闻靠耳朵听。”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造假的问题,而且这一领域不断地演变。“传统上的临摹、仿制、向壁虚构半成品改良都是对历史上的某种形式进行模仿或完善。”萧平说。“现代科技让这些过程变得更加精细高效,从而提高了欺骗的手段。”
此外,还有更先进的手法,如水印添墨、二维码隐藏等技巧,让人们难以辨别真伪。而尹毅认为,“现在最重要的是打印机和软件,一台普通的打印机成本四五万左右,软件仅需千元投资门槛非常低”。
因此,对于这个问题,无论是从市场需求还是从技术水平提升来看,都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库,不断创新检测方法,以应对那些越来越高级化、高科技化的地道“猫鼠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