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官网揭露书画造假新手段技术升级挑战艺术真实性

在今天的书画界,创作、鉴定和造假的情况都有了显著的变化。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徐建融曾经这样说:“论创作,今不如昔;论鉴定,今不如昔;但论作伪,昔不如今,而且大大地不如今。”自唐代以来,书画收藏与造假就此开始,并且一直延续至今。

随着现代印刷、化学和机械技术的进步,这些技术也间接促进了造假行业的发展。这一方面导致了一些以往鉴定手段失效的问题,因此寻找新的鉴定方法成为了当务之急。同时,由于国家政策监管力度减弱以及利益趋势的影响,造假行为正在朝着专业化和集团化发展。

1.面对新“技术挑战”

在拍卖公司预展时,一些藏家会通过图录或现场拍照来确认作品真实性,为之后举行的拍卖做准备。这是很多藏家的常见做法。2011年,一名藏家杨先生在南京某拍卖行看中了一幅李可染作品,但他并不确定,“于是我把作品拍照发给了研究李可染专家得到的回复是100%真实。我就花几百万买了这幅李可染作品。”

然而,当杨先生取回该字画并在自然光下打开后,他发现情况并不太对劲。他要求拍卖公司退还这幅字画,但他们否认了可能存在印刷品的情况。杨先生将字画送到相关技术部门进行鉴定,最终发现它是一件印刷品。

2.从人工到高科技产业化

中国古已有造假传统,现在造假技术已经越来越先进。据多年从事书画鉴定的萧平介绍,“传统造假主要包括临摹、仿制、三种向壁虚构半成品、二者夹生饭等六种方式。”

现在出现的一些高科技手段包括水印添墨、电脑打印装裱作旧,以及陈旧宣纸临摹等。此外,还有一种利用现代科技重新整合书法家的作品图像,将其不同部分组合而成全新的书法作品。

3.探索更有效的鉴别方法

由于这些新兴的手段,使得一些原本可以识别出的特征变得难以辨认,如颜色分布和网点。在这种情况下,对于那些依赖视觉判断的人来说,即使使用放大镜或其他工具,也很难准确判别真伪。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有专家提出了一系列初步识别技巧,如在阳光下观察,以便看到泛出的彩色,因为多数印刷产品中的墨色由彩色颜料组合而成,在阳光下易被发现。此外,还需要使用40-50倍放大的放大镜来观察细小的墨滴,同时注意空白区域是否有异常痕迹,这可能是制版时留下的线索。

总之,从艺术市场上看,无论是在创作还是在鉴定的领域,都面临着不断变化的情景。而对于那些致力于保护艺术真相的人们来说,他们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以适应这些快速变化所带来的挑战。如果没有更多关于如何区分真正艺术品与复制品的手段,那么这个行业就会陷入更加混乱,不仅损害艺术价值,也影响整个社会文化层面的健康发展。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