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1日至7月31日,由北京市紫竹院公园管理处主办,北京皇家园林书画研究会承办的“浓情瑞彩——李燕、傅以新、郭伟华作品展”在北京市紫竹院公园问月楼展出。 42年前,写意画大师李苦禅等六十位老画家在紫竹院公园举办画展,期间李老触景生情,挥毫题写了“紫竹问月”四个字作为纪念。2020 年 10月1日问月楼文化展示中心对外开放,将李苦禅先生所书“紫竹问月”四个字作为展览主题,举办了一系列艺术作品展,问月楼已然成为面向大众并广受欢迎的公共文化空间。本期画展邀请了李燕、傅以新、郭伟华三位画家,他们在花鸟、山水、人物专业绘画等领域做出了引人注目的成绩。 李燕,字壮北,李苦禅宗师之子,最擅长写意动物与人物,嗜好国学文艺,十分注重知识修养的整体性。本次展览主要展示了他的花鸟画,包括《乳虎图》《神牛图》《猴乐图》《乐不思鼠》等十几件作品。李燕老师在展览现场接受采访时说:“我与傅以新、郭伟华三人毕业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曾是同窗挚友,现均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其实,我们在徐悲鸿教学体系下,学的是全面的,花鸟、山水、人物都有涉猎、都能画。我这次的参展作品主要是花鸟画,实际上是反映了当时中央美院的分科教学的特点。希望通过本次展览把几十年来的创作收获给观众汇报。” 李燕所画动物各有独到之处,千变万化。写猴子、老虎、松鼠、禽鸟等难捕捉的动物,能够以水墨的效果掌握这些动物的灵动,呈现出有空间的蓬松质感,形象轻松活泼可爱,让观者有一种“想摸摸看”的。 参展艺术家李燕、郭伟华、傅以新(从左至右)在展厅合影 嘉宾参观画展 傅以新老师本次展出了包括《躬耕乐》《绿荫深处》《天涯共此时》《家山在望》《骁腾冰山下》等12幅山水画作品。傅以新196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导师是李可染、李苦禅、宗其香、李斛等。他的特点是在山水画中尝试对光的各种表现。过去的中国画里对于光的表现很少,在山水画传统里也很难找到借鉴。傅以新说:“过去,比如画太阳就画一个红球,月亮就淡墨勾勒一个外形,周围的环境没有光的变化,徐悲鸿先生在当时批评了这一个现象。他后来特别赞赏宗其香、李斛等,认为他们能表现人们看到的实际景物,并移到中国传统绘画的形式当中,这是他们的创新。我是沿着老师们的路继续往前探索,在题材上更为丰富,但是每一幅画中对光的表现都是需要我自己探索没有参照。笔墨是传统的,在此基础上依靠生活阅历和对其他绘画的借鉴来表现光。光在宣纸上的表现,那么透明鲜活响亮,光那么美,为什么不去画?!” 傅以新从儿时对光的感受,加上阅历,开始在山水画中展现各种各样的光,有夜景中的光,白日的强光,黄昏的霞光,风中的尘光,云中的光束……比如,本次展出作品《寒云春信》,表现的是黄山积雪未化,阳光照耀在皑皑白雪上的感受;《躬耕乐》,表现的是一对友人夫妇,在苍翠树林的晨曦中漫步。一切来源于生活。傅以新说:“希望大家通过这些作品,能够和自己一样感受到光在大自然中的丰富变化。” 郭伟华老师主要展示了他的工笔重彩人物画12幅。郭伟华1962年保送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师从叶浅予、蒋兆和、李斛等中国画大师。郭伟华的重彩人物基本都是少数民族题材,他长期在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任教,所以对少数民族有很深厚的感情,他的创作理念是“以传统为根基、以生活为源泉,以创新为动力”。展出作品《大凉山的阿咪子》中的彝族少女身披民族传统斗篷,托腮而坐,人物形象端庄大方、美丽健康、形神兼备,充满着蓬勃的朝气。郭伟华说:“我曾多次带学生去少数民族地区学习,利用寒暑假走村串寨,了解少数民族的形象特点、居住环境、生活习俗、节日节庆等,感受他们纯洁、朴实、热情的内在精神,然后用工笔重彩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大家看我的画,有一种美的享受。艺术的标准就是,现在提倡创新,创新应该是更真、更善、更美!我一直朝这个方向努力,把少数民族风情原汁原味的展现出来,留给后人。这也是我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点贡献。” 艺术家李燕接受采访 艺术家傅以新接受采访 艺术家郭伟华接受采访 三位画家所展示的作品,体现着他们对艺术的热爱和执着。勤奋笔耕,不负时代的文化自信。此次展览旨在向老一辈艺术家们致敬,并持续打造“紫竹问月”高品质艺术展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座谈会现场 李燕 《乳虎图》 傅以新 《寒云春信》 郭伟华 《大凉山的阿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