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朴与石金玲两位青年艺术家之间的对话

他们的凝视

曾朴作品

有时候我在想,当我们在面对他者时,我们面对的是什么?一些支离破碎的言语、一些来去无影的影子、一些模糊不清的样貌,还是一个想象中的形象?似乎,这一堆碎片式的集合形成了我们对对象的构筑——这一切是多么的虚幻。

很多年前,我就知晓艺术家曾朴,对他的作品印象深刻,那时候我拿到的是一本纸质读物,他的作品印在上面很突出,直到现在做他这场展览,我才得以看到他的原作。

曾朴的作品以人物肖像为主,而这些人物肖像,仿佛都不确切,看不出具体的身份,甚至你很难在这些人物身上编造一个故事,他们仿佛独立存在着,共同构成了曾朴笔下的群像式表达。

曾朴作品

曾朴有一组作品,命名就是《他们》,可以看得出,艺术家在落笔之前,已经在脑海里构筑出了一个群体。

“艺术是一项活动,因而艺术家是在寻找他要画的东西,而非画下他所看到的一切。”贡布里希在《写真的界限》里的这段叙述,传递出艺术家在创作时的一种内在运作机制,既艺术家并不负责复制这个世界,客体作为原始资料被艺术家加以转化,形成了新的创作。即创作是一种主观的“活动”。正是这种主观,形成了“真”的表达方式。我们反观曾朴的绘画,作为肖像的人物是失真的,因为他不是某个个体的面部记录,而是作为“人”这个物种的整合。从他早期的《heart系列》就能看出端倪,这些经他再造的人,形成了他对“人”最真实的理解。

曾朴作品

曾朴的绘画有一个显著的特点,背景大量留白。这些留白是画面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形成一种气韵的流动。在这个视觉过剩的时代,他的绘画干净明快,无疑提供了另一条视觉路径。

曾朴对色彩的把控显然是个高手,细观其人物面部,色彩的微妙变化何其精彩,然而衣服和头发,是大面积的高饱和度色块,揉杂在一个人物身上,却是那么漂亮和谐。

或许那些都只是具有人类形象的色块而已。

曾朴几乎都是系列式地创作,从早期的“像系列”到“heart系列”,再到近几年的“凝视系列”和“永恒系列”,这种系列式地创作方式无疑会在主题上更为深入和明确。特别是他的“永恒系列”,均来自他对艺术史的挖掘,从他喜欢或者对他来说有具启发意义的大师的作品里去寻找创作灵感,用自己的笔调去做时空的对话,仿佛是在回溯,其实是在前进。

曾朴作品

在我们忙碌的日常中,在我们记不住对方名字和样貌的交集中,在面庞愈加模糊在AI即将替代人类的时代,我们或许将成为这虚幻现实主义下的他者,我们凝视着他们,就像曾朴笔下的他们凝视着这茫茫然的虚无。

曾朴是一位谦和的艺术家,同时极具才情,有才华的艺术家很多,有才情的艺术家寥寥。无论是个人魅力还是作品气质,这种才情一以贯之。

曾朴作品

在一篇公众号里,看到曾朴一篇记事拟古文,读来有趣,以飨读者并结束此文:“山后狼、猴、兔甚多,偶有熊伤人,不闻则已,闻之大振,余跃然独往也。然漫山奇树枯草,色影迷离,而鸟兽全无,正茫然处,足下雪迹赫赫有蹄印也,不禁大喜而返。书生探险,但求其意耳。”

自我告白

要去欣赏一位艺术家的作品,并非一篇文章就能概括的,事实上,面对艺术作品时,解读性文字已经变成破坏欣赏的一部分。

“而在鉴赏艺术作品时,真正值得探讨的是审美体验”(丹尼斯·达顿)

石金玲作品

艺术是感受性的,它不是可以做精神量化的一个门类。甚至,它是私密和自我的,石金玲的绘画就具有很强的私密性,仿佛他的画,就是一场自我告白。

大量的冷色调和游离的人物,特别符合贵阳这块土地。艺术家没办法剥离其所处的地域性,甚至也不需要去剥离。地域性或许会变成一种优势,当然,这在于艺术家的转换能力。

石金玲作品

石金玲喜欢用蓝色去营造一种阴郁的氛围呈现出一种梦幻感,这些画面即便是写实,也如在一个写实的梦境之中,而梦境,就是人类的自我告白。

石金玲善于将图像进行拼贴,比如将古典绘画里的人物和现代人物并置到同一背景之中,使其产生一种陌生感,同时透露出一丝冷幽默。最具典型的就是他的《多梦的神话》和《关于新古典》。

他也会从现实图像上去寻找灵感,比如新闻、网络图片、电影等,这些图片让他产生表达的,甚至某些时候,他只是在其中寻找一种绘画的构成元素。这些元素组装进画面,产生了新的“歧义”,而这种视觉歧义,就是他想要的。比如最近期的作品《棍棒喜剧》,将老虎和电影里的小丑并置在一片抽象的背景里,老虎是兽中之王,小丑是边缘人物的象征,二者并没有什么关联性,但它又构成一种貌合神离的叙事。

石金玲的语言还是建立在写实的基础之上,他的人物并不会去刻意扭曲和异化,比例正常,形体精准,用笔谨慎,一如他这个人,踏实,勤勤恳恳。在这样一个追求猎奇的时代,这样的创作方式是一种坚守和难能可贵的品质。

石金玲作品

有时候,在面对石金玲作品时,会感受到一种孤独的气质。这种孤独具有很强的诗性,就像阿多尼斯所描述的那样“孤独是一座花园,但其中只有一棵树。”石金玲的绘画就是那棵孤独园里的树。

人类不断在用绘画、音乐、舞蹈、电影等艺术手段丰富着情感的表达,所有的形式,都是为了表达的精准,当然,人类无法做到这样的精准,甚至,某些表达和事实之间是背道而驰的,然而这一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体验,只有当你放下所有偏见和趣味时,你的体验范围才能拓宽。

石金玲作品

石金玲是需要你去体验的一位艺术家,将自身抛进他的作品里,比千言万语的叙述更为直接和恰当。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