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的来源简介:探索故宫博物院中的珍贵景泰蓝艺术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兽耳三环尊,景泰蓝诞生于皇宫,是皇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皇宫大殿的主要陈设,亦是镇殿之宝。紫禁城金銮宝殿,或者是国子监辟雍宫、颐和园排云殿等等,在这些帝王尊属的殿堂,景泰蓝的宝石般的光芒总是令人赞叹。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鼎式炉,史料记载,乾隆四十四年除夕年夜饭,只有乾隆皇帝的餐具是景泰蓝,底下全部用瓷器。可见景泰蓝在中国历史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她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象耳炉,现在如今,景泰蓝已不是只有皇上才配拥有的物件。但因其精美,被誉为“一件景泰蓝,十件官窑器”。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梅瓶、龙耳瓶 金属胎掾丝珐琅器俗称“景泰蓝”,其制作工艺以金属(主要是红铜、少量为金)做胎,用细而薄的金属丝焊着于成形的金属胎表面形成花纹,然后填施各色珐琅料,再经焙烧、镀金及磨光等工序,成品厚重华美,与通体繁密的大理石线条交相辉映呈现出富丽堂皇之气派。
明宣德时期
目前所见掾丝珂兰实物中时代款识最早者即为宣德款制品。
宣德时期的一些作品虽然没有达到元代那种水晶般透明效果,但其清晰浮动的情趣和古朴雅致仍然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其中以单线勾勒枝蔓,以硕大饱满的手法表现出的花叶,更显得庄严典雅。这一时期最著名的是一种叫做“抱鼓”的装饰,这种装饰将玉质或木质的小鼓紧紧抱在双手之间,使得整个作品更加充满力量感和情感表达。
明中期
明代中期(15世纪中期-16世纪初),铜胎掾筝类 琳 琴器 的制作在花叶纹饰和 珂兰质地上都产生了一些新变化。除了传统上的缠枝莲花,还出现了海马纹、狮戏球纹、花鸟纹等多样化图案。在这段时间内,一些作品采用了新的技法,比如增加更多颜色的使用,让整体色彩更加丰富多彩。此外,由于后来采用的材料改良,不再完全依赖纯度较低的地壤原料,因此现在看来这些作品反而显得更为坚固耐用,而非先前那样的脆弱易碎。
故宫博物院现藏金属胎 掾筝类 琳 琴器 四千余件,从元至晚清,每个朝代都留下了一批批精美绝伦且充满特色的作品,其中不乏一些极具代表性的杰作,如《观音菩萨坐像》、《万寿山洞壁画》、《青釉五方龙灯座》、《白瓷八仙桌椅套》等,它们不仅展现了中国陶瓷艺术发展的一个缩影,也展示了中国历朝对此项艺术形式深深喜爱并投入巨资进行研究与创新的一份心意。
探索这些珍贵艺术品,我们仿佛穿越回到了那个被神秘与荣耀笼罩的大唐帝国,或许能听闻那些故事背后的传奇,以及那些匠人辛勤汗水浇灌下的智慧与创造力。而对于那些能够欣赏到这样的文化瑰宝的人来说,他们也许能从这份历史沧桑中汲取灵感,为自己的生活添上一抔璀璨夺目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