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钧和卢钧虽音同,实则两者不同,其概念常被人混淆。现予以简介。
炉钧是仿钧之种,因在炉型窑中采用还原工艺手段烧制,故称“炉钧”。其始于清朝初期雍正乾隆年间,是二次烧成之物,与传统宋钧类同。区别在于它先高温素烧强固胎质,而后入炉低温釉烧呈色。代表作有金红色斑点颗粒者谓“晕炉”;无金红色斑点颗粒者称“素炉”。可见《南窑笔记》中有其记载:“一种火炉中所烧,颜色流淌中有红点者为佳,青点次之。”细心的读者可以从传世的作品中证实这一特征。雍正年间的炉钧行蓝相间,釉面流淌幅度大,色泽倾向于红色调;乾隆年间的轮行青白相间,釉曲流淌幅度小,色泽倾向于青色调。以特殊的窑变风格著称,是一种颜料釉,以紫砂类土质为胎,以日用品壶具类为多。
卢钧是较成功的仿宋技艺作品,为神后镇卢氏兄弟首创。在光绪年间,他们利用风箱小窑、还原工艺技术进行高温燥炙而成,因使用“小窑”,故称“小窑烤”,又因出自卢氏艺人的手笔,被尊称为“卢氏技艺”。最著名的是卢广东的手法,“折沿盘”、“乳罐”等,被赏家误作传世宋瓷,被大英博物馆收藏精美玉润桃子被开封古玩店花重金400块大洋收购,有文献记载:“禹县神后镇艺术家 卢广东、卢广文等兄弟善仿宋技艺珍珠刻花能做到以假乱真”。
尽管两者的名称相同,但实际上它们分别属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工艺类型。一方面,从产地看,它们分别源自景德镇与河北省保定市盂县,一方面从年代看,它们分属清朝初期与晚期,一方面从造型上看,它们各自展现了独特的审美趣味和文化内涵。
总结来说,不仅如此,这些瓷器不仅体现了中国陶瓷艺术发展的一部份,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对这门艺术形式影响深远。此外,还能够通过这些作品了解当时人们生活水平以及他们对于生活品质追求的情况。而现在我们仍然可以通过这些珍贵遗留下来的作品来欣赏并学习他们那一时代的人文精神。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人将这几件瓷器视作宝贵财富,并且愿意花费巨资去购买或捐赠给博物馆保存起来,让更多人能够接触到这种人类智慧和技能成果的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