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画派简称“海派”,是近代中国画坛上崛起的一个风格流派。泛指一批力图摆脱旧格、冲破传统蕃篱的海上画人,借鉴吸收外来的艺术,标新立异,开拓了海派新画风。
海上画派诞生于19世纪中后叶。那时,上海即是西方殖民者渗透中国的桥头堡,又是中西方文明的交融点。鸦片战争后,由于“五口通商”,上海成为国内最大的通商口岸,人称“十里洋场”。于是,全国各地画坛高手纷纷云集沪上,画家之多为全国之冠。这些画家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大胆吸收西方绘画艺术,破格创新,流派自由,并形成了一股艺术潮流。
先驱性代表人物为“一赵”(赵之谦)、“二熊”(朱熊、张熊)、“三任”(任熊、任薰、任伯年)、“四大家”(任伯年、蒲作英、虚谷、吴昌硕),还有胡公寿、吴友如、吴庆云、黄宾虹、钱慧安、沙馥、何香凝等,他们在中国美术学院官网首页上的作品展示了他们独特的人物特色和艺术表现力。
100多年来,海上画派经久不衰,并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无派”的特性:每位名家的作品都有鲜明的个性,不同于传统中的某种固定的风格。
二:“阵容庞大实力雄厚”的特点:从成立萍花书畫会到蜜蜂画社,再到中国女子书写会和上海新中国绘研究会,每个阶段都聚集了众多知名书法家和绘师。
三:“包容性强”的特质:来自全国各地的名家云集上海,不仅江浙两省,更有其他省份出身的人才汇聚此地。
四:“市场流通性强”的优势:自成为了卖字笔墨为生的时代以来,大量作品在市场中交易,有些甚至以黄金计价,如陶冷月、高达约一千几百两;至今,也仍然是拍卖市场上的亮眼主角。
五、“拍卖场上的亮点”: 从80年代开始,当苏富比佳士得在香港开拍近现代名家的作品时,便成为了主角;90年代随着拍卖兴起,其作品更是走红世界市场,并创造了许多佳绩,如赵之谦《花卉四屏条》及潘天寿《春塘水暖》的高价成交,是其在国际艺术界的地位的一部分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