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皇家宫殿中,景泰蓝器皿散发出宝石般的光芒,被誉为“一件景泰蓝,十件官窑器”。乾隆四十四年除夕年夜饭,只有乾隆皇帝的餐具是景泰蓝,底下全部用瓷器。可见景泰蓝在中国历史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她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金属胎掐丝珐琅工艺俗称“景泰蓝”,其制作工艺以金属(主要是红铜,少量为金)做胎,用细而薄的金属丝焊着于成形的金属胎表面形成花纹,然后填施各色珐琅料,再经焙烧、镀金及磨光等工序,成品厚重华美,珐琅五彩斑斓,与通体繁密的金线和金饰交相辉映,呈现出富贵豪华之气派。
明宣德时期掐丝珐琅器珐琅色泽纯正、浓郁、沉着,但与元代珐琅相比,水晶般的透明效果已失。缠枝莲花纹仍然为主要装饰题材,其设计受到了元代风格影响,以单线勾勒枝蔓,使得花叶硕大饱满。
清康熙朝可以代表清早期掐丝珐 琳工艺发展状况,是清代掐丝 珀 琳生产承前启后的时期。康熙初期主要以遗存于宫内的一些明代御用监制造出的掏丝 珂 琳作为样板进行制作,这直接影响了后世 掸 束 工艺发展。在康熙十九年以后,由于设置了专门负责制做 掸 束 的作坊,当时御用 掸 束 大规模规范化生产,并取得空前的成就。这一时期所创造出的 掸 束 色彩纯正、表面光洁且规整,有助于推动后来的 掸 束 工艺进一步完善。
尽管道光十九年以后,每况愈下,但由于成为出口商品,因而刺激了商营作坊的大量生产,如“老天利”、“志远堂”等。这一时期 的线条粗细均匀打磨平整且表面光亮润滑,同时盛行使用几种颜色的类似宝石般颜色的装饰,比如:蓝、红、白、黄、黑和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