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蔡龙军资料解读玉成窑紫砂壶底款之美仿佛品味了紫砂之家独特的韵味

玉成窑紫砂艺术的底款探究,追溯其珍贵作品背后的故事。尽管关于玉成窑的文献资料有限,且未能发现实地窑址,但它留下了一些独特的印记,这些印记如同时间机器,将过去与现在紧密相连。

首先,“玉成”这个名字,并非指某个地方,而是蕴含敬意的一种称呼,意味着“成全”,体现出一种文人之情。在《紫砂艺术探索》一书中收录了16件来自玉成窑的作品,其中只有5件带有“玉成”或“玉成窑造”的标识。这5件作品中的三件是大型烟嘴(见图18-1),它们不仅在品种上与传统文人紫砂器不同,其题字也显得格外特别。其中,有两件刻有“玉成”字样,一次刻有“东石”的小印。此外,还有一次刻有“不玲包换”的字样,这里的“不玲”可能源自江浙方言中的意思,即不可行,它透露出一种广告性的味道。这表明王东石创办玉成窑时,不仅考虑到了文人的交流和欣赏,也注重经济效益。

接着,我们来看看其他几种底款:

“林园”,常见于赧翁铭的作品,如博浪椎壶、瓜娄壶及秦权壶等,这些都是梅调鼎与王东石合作打造出的精品。

“曼陀华馆”,除了何心舟所制作的大理石柱础壶外,梅调鼎也有类似的柱础壶带此底款。

“日岭山馆”,梅调鼎汉铎壶就有此印记,同时《紫砂艺术探索》提到王东石常用印章还有“东石、韵石、苦窳生、日岭山馆”等。

“奉川石林窑造”,见于何心舟的一些作品。

这些底款似乎彼此交织,但又各具特色。“曼陀华馆”和“日岭山馆”的出现频率较高,却并非地名,更像是作坊名,即当时由多位艺人共同工作的地方——一个专门从事紫砂工艺的小作坊。因此,推测出来的是一个由几个热衷文化的人士和热爱工艺的人士合作建立起来的制陶作坊,再加上陈山农、任伯年、徐三庚等人的参与,便形成了那个时代的一个重要文化现象——即人们对文人紫砂艺术兴趣日增,对传统工艺也有新的理解和认可。

总结来说,虽然我们无法直接看到那些古老的地面,但是通过这些底款,我们可以感受到那份历史深沉的情感,以及当代对于传统文化不断寻求新理解、新体验的心态。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