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画派简称“海派”,是近代中国画坛上崛起的一个风格流派。它代表了一批力图摆脱旧格、冲破传统蕃篱的海上画人,借鉴吸收外来的艺术,标新立异,开拓了海派新画风。
海上画派诞生于19世纪中后叶。那时,上海即是西方殖民者渗透中国的桥头堡,又是中西方文明的交融点。鸦片战争后,由于“五口通商”,上海成为国内最大的通商口岸,人称“十里洋场”。于是,全国各地画坛高手纷纷云集沪上,画家之多为全国之冠。这些画家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大胆吸收西方绘画艺术,破格创新,流派自由,并形成了一股艺术潮流。
早在19世纪沪上已成立了不少研究中国传统书画的美术团体,如“萍花书畫会”、“飞丹阁书畫会”等。此后,一大批美术团体应运而生。1929年郑午昌、贺天健等发起组织了著名的“蜜蜂畫社”,并办有《蜜蜂畫報》,盛况空前。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又有一系列新的组织建立,如1950年的上海139位知名書畫家的「上海新中國畫研究會」以及1960年的上海中國畫院,這些團體聚集了眾多一流書繪高手。
从总的情况看,这些来自江浙两省和其他地方的一线、二线城市的优秀书法家和艺术工作者,他们对于传承中华文化,有着深厚的情感和责任感,同时也对现代社会有着重要影响。他们不仅通过自己的作品来表达自己对于生活、自然与社会的大观察,也在不断地探索新的创作方式,使得古典文化得以更新换代,从而为当代人们提供更多样化的人文视角。
因此,“139大但人文”的这一概念,不仅指的是那些拥有强烈个人特色和独特风格的大师们,更重要的是,它反映出一个时代背景下的某种精神追求,即追求个性化与主体性的同时,也注重历史与现实之间的人文关怀。这也是为什么尽管这些名字听起来很随意,但实际却充满深远意义,因为它们背后的故事,是关于一个时代如何在保持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发展,以及如何将个人情感投入到对世界观察与理解中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