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全球艺术品交易额中,中国占据领先地位,其市场规模达到了40%,几乎相当于美国和英国市场总和。中国连续两年成为全球第一大艺术品市场,其中北京的艺术品交易量在国内名列首位,紧随其后的是香港、上海、杭州和济南。
在北京举办的文物艺术品交易产业发展座谈会上,北京市商务委主任卢彦引用了法国知名拍卖网站公布的年度报告数据。在2011年的情况下,北京文物艺术品拍卖成交额高达514亿元人民币,这一数字占据了全国文化艺术品拍卖成交额的89.3%。这不仅体现了北京在艺术品交易中的独特优势,也证明了该市逐步建立起了一批品牌化、规范化的拍卖企业。
截至目前,北京拥有12家具有3A级资质的拍卖企业,以及29家2A级及21家A级资质企业,这些数字分别占全国同类机构数量的大约12.9%、6.56%以及2.65%。著名如中国嘉德、保利、瀚海等文物拍卖公司已经成为国内外文物艺术品拍卖领域内不可忽视的地标性企业。
北京市文物局局长孔繁峙指出,在近几年里,该地区呈现出明显而持续增长的情况,以旧工艺作品展示中心、小型古玩店铺、大型商业画廊及展览会等方式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文化创意产业网络。此外,还有众多规模较小但具有特色的小型古董商店,如潘家园古玩城等,每个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孔繁峙还表示,不仅如此,那些专门销售古董与珠宝的小区间摊贩也形成了一种特殊形式的人民日常生活方式,他们每天都会接待数百人,为城市经济注入活力。而且,由于这些地方性小摊贩集结起来,有20多所这样的摊货行业存在,并以每户经营者逾千人的规模运行,每年流通金额达到40亿人民币左右。
孔繁峙强调,这种快速发展的事实已经为促进本地文化活动服务业取得显著成绩提供了坚实基础,同时也推动金融服务、新兴旅游项目以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他认为这一过程正在不断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引导人们对历史与美术进行更深层次探索与欣赏,从而为社会带来正面的影响。
最后,他提到,在国际上的认可度非常高:根据统计资料显示,在2010年期间,通过开展各类文化展览活动所产生税收超过8亿人民币,而参与此类活动的人均创税收入达到26,670元,比证券行业(19,770元)和银行业(12,280元)的平均水平要高得多。这表明尽管是初期阶段,但这个行业已被公众广泛接受并获得巨大的成功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