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瓷器的来源和历史清代炉钧釉艺术珍品展览图文

炉钧釉,源自清代雍正年间,盛行于雍正、乾隆二朝,其名取自低温炉内烧成的仿宋钧釉。《南窑笔记》中提到:“炉钧一种,乃炉中所烧,颜色流淌中有红点者为佳。”《景德镇陶录》则载,“炉钧釉,色如东窑、宜兴挂釉之间,而花纹流淌变化过之。”

原初以仿照钧釉器,但没有达及那种浓烈的大开大合,而是细腻缠绵,如小泉柳溪一般。其色调丰富,有月白、葱翠、钧红、朱砂红等诸多之选。由于使用熔块釉,因此光泽性强外表华美艳丽。

据阮葵生《茶余客话》,近时宜兴砂壶加上饶州鎏(即景德镇旧称)的装饰,使得光彩射人却失去本来面目,这或许指向了炉钧釈的一种状态。在阮葵生的生活和作品时间里,可知宜兴炉钧釈装饰紫砂茶壶在乾隆朝已有记载,但实际时间可能更早。

其中还有“素炉均 釋”与“浑炉均 釋”两种类型。“素轮均 釋”呈蓝绿相间的麻点纹,以氧化铜着色的粉彩颜料喷涂于底部,再以广翠(氧化锰着色的粉彩)喷涂于面部;而“浑轮均 釋”则呈现出红绿相间的麻点纹,由胶体金制成。800℃左右烧成,以清雍正至乾隆时期景德镇制品最为精致。

此类器物具备厚重透明度不高的特性,以及结晶呈多种深浅不同的色彩,如同铅器表面的反射光泽并融入一体。在器物上形成长短不一且垂直交错的条纹,有些弯曲,有些垂直,还有些如山岚云气般与斑点交织在一起,使整个器物布满五彩缤纷如孔雀尾羽般整齐美丽。其红色并不太艳,而是带有一丝泛紫,如刚熟高粱穗之色。而兰色的则如水波状,是雍正年间的典型特征之一。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