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钧釉,清代艺术品中的瑰宝,诞生于雍正年间,盛行于雍正和乾隆朝。它的名称源自低温炉内烧制的仿宋钧釉,以其独特的色彩和工艺而著称。在《南窑笔记》中,有这样一段描述:“炉钧是一种特殊的釉质,它在燃烧过程中呈现出流淌般的颜色,如同红点闪烁一般,这就是佳作。” 《景德镇陶录》则进一步阐释了炉钧釉之美:“它介于东窑和宜兴挂釉之间,其花纹变化无穷多样。”
炉钧釉最初是一种模仿古代钧釋器物,但没有达到那种浓烈的大开大合,而是细腻缠绵,如小泉柳溪般柔美。其色调丰富多彩,从月白到葱翠,再到钧红、朱砂红等,每一种都备受喜爱。由于使用熔块釉,使得光泽性强外表华丽。
据清代文人阮葵生《茶余客话》所述:“近时宜兴砂壶加上饶州之鎏(即景德镇旧称),光彩耀眼却失去了本来的面目。”这不仅说明了当时紫砂茶壶装饰着炉钧 釉,更重要的是显示了那时代人们对于艺术品追求与批判的心理状态。
考察阮葵生的生活及成书年代,我们可以推断宜兴炉钧 釉装饰紫砂茶壶在乾隆朝已经有记载,但实际时间可能更早。此外,仿古窑紫红斑所造出的低温颜色釉也有两种类型:素坯均 采用蓝绿相间麻点纹,并喷以翡翠或广翠粉彩;浑坯均 采用红绿相间麻点纹并喷以胶体金粉。这两种技法在800℃左右烧制完成,以清雍正、乾隆时期景德镇制品最为精致。
这些器物采用含有粉剂的特殊技法,因此其厚度不透明,而每个细小纹片都散发着深浅不同的光芒,有红、兰、紫、绿、月白等多种颜色,与铅器类似反射光泽。当这些纹条垂落于器身,就像五彩斑斓孔雀尾羽一样整齐而美丽。其中,兰色的波浪状线条尤为典型,是后世收藏家争先恐后的珍宝。而那些微妙的情感与意境,无疑让这些艺术品成为真正传承历史文化遗产的见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