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成窑紫砂艺术的底款探究,揭秘其珍贵与稀缺。考古学上的遗失与文献记载的稀疏,使得玉成窑这一历史名窑成为一种神秘现象,其作品在流传中更是少之又少。然而,从幸存的几件紫砂壶中,我们可以发现一系列独特的底款,它们不仅反映了制作者个人的文化品味,也折射出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一面。
“玉成”、“玉成窑造”。这里,“玉成”并非指地理位置,而是一种敬辞,意味着完满和圆满。这类印章被视为文人雅集中的最高礼遇之一。在《紫砂印象》这部著作中,只有5件作品配备了这种高级印章,其中包括那具东石款花盆以及三件大烟头。这些大烟头不仅在品种上脱颖而出,它们题刻上的文字也格外引人注目。此外,还有一件以“不玲包换”字样为特色,这句话带有广告色彩,透露出了王东石创办玉成窑除了追求文人间交流亦重视经济效益。
“林园”,常见于赧翁铭(梅调鼎)合作制作的博浪椎壶、瓜娄壶及秦权壶等精美作品。这一系列产品体现了梅调鼎与王东石之间卓越无比的合作精神。
“曼陀华馆”。除了何心舟制造的小巧柱础壶,此名称还被梅调鼎用于其柱础壶底部标记。
“日岭山馆”。汉铎壶采用此名称作为底款,一些资料表明王东石经常使用“东石、韵石、苦窳生、日岭山馆”等印章进行装饰。
“奉川石林窑造”,见于何心舟精心打磨出的作品之中。
这些不同类型的底款相互交织其中,有的地方出现相同名字,如“曼陀华馆”和“日岭山馆”,但它们并不代表真实的地理位置,而是可能属于某个共同工作室或作坊名。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可以推测出一个结论:玉成窑是一个由热衷文化艺人们与热衷工艺文人们共同创建的一个紫砂艺术家坊,其中包含了陈山农、任伯年、徐三庚等众多知名人物,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充满活力、新风气新气息的人文艺术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