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手中握着一件珍贵的文物——南朝寿州窑青瓷贴花罐。这是一件高22.5厘米、口径11.1厘米、底径9.5厘米的陶瓷器,1982年在安徽寿县出土,现收藏于安徽省博物馆。它的直口和鼓腹设计给人以古朴感,而平底和肩部八系装饰则增添了一份典雅。
器胎呈灰白色,质地厚重而且坚固。釉色淡青泛黄,有些地方显得更为深沉,形成了令人印象深刻的青褐色。我注意到器内完全被釉覆盖,无任何空隙或裂痕。而器外虽然不及底部,但罐下部有一些流釉形成的腊泪痕,这种自然流淌的效果让整体感觉更加真实。
这件艺术品采用了强烈玻璃质感,并且有细小开片,使其看起来既精致又具有立体感。两道凸弦纹相隔形成三层图案,每一层都独具特色。在第一组肩部,我看到八只莲蓬和八个朵花纹交错排列,一周围绕。这中间的一圈是十只奔跑状幼虎与十个莲蓬相交排放,其紧张活泼的情景令人赏心悦目。而最下层,则是菩提等植物纹样,让人联想到佛教文化对当时艺术创作产生的影响。
这种装饰技法除了堆雕和粘贴,还主要采用模印贴花方法,即先用模子制成花纹,再用浆水堆贴在未上釉的器胎上,这样的工艺使得成型后的瓷器拥有很强的地面效果,就像浮雕作品一样,使整件作品造型更显粗犷、庄重。这种结合不同的技法与造型,以达到各自发挥其特长,从而体现了六朝青瓷卓越的地位。
佛教在汉代传入中国后,对我国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六朝时期,我国青瓷尤其是在造型到装饰方面受到了佛教美学的大力推崇,如莲蓬、菩提等植物花纹,这些都可以从这件寿州窑六朝青瓷罐上找到踪迹,从而创造出了新的风格,与前代有所不同。
作为世界上的陶瓷发明国,我国早已在商周时期就出现原始青瓷,但真正多样化并富含装饰元素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生产出的青瓷,不仅胎釉原料选用更为丰富,而且成形、施釉方法以及窑炉结构和烧制技术也有了巨大的飞跃,是我国陶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而这次出土的人民群众捐献文物,更是我国历史遗产保护中的一个亮点之一。此物虽小,却承载着数千年的文化积淀,为我们提供了一扇窗,让我们回望往昔,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拥有的宝贵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