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底皂青焐灰技艺的探究——陈缶文
"焐灰",这是一个古老的术语,指的是将烧制不够成熟或颜色需要调整的紫砂壶,用陶瓷钵头内置柴草灰进行低温缺氧状态下的再次烧制。这一过程利用了紫砂主要着色的铁离子在低价状态下形成黑色原理,因此得名“温润如墨玉,坚质似铁石”。然而,由于掌握这一技艺的人越来越少,而且焐灰容易出问题且成品质量参差不齐,有人开始使用化工料配制仿焐灰泥料,这导致了紫砂焐灰蒙受了“不白之冤”。
实际上,“焐灰”本质就是还原火种烧成,它的着色离子仍然是铁离子,但主要是高价铁离子,在缺氧状态下被还原成低价铁。因此,对于没有半点危害。
与之相比,加色料制作的茶壶由于工艺方法不同,其质感通常较差,虽然颜色可以接近,但质感平滑、颗粒感差。
在过去,“焐灰”曾是一种对紫砂器烧生(俗称欠火)的补救措施,因为经过养护后效果特别,如同“墨玉一样”。因此,在市场上,焐灰茶壶身份比较特殊,有些收藏家甚至专门进行将烧制好的茶壶进行第二次烧成以达到更佳效果,如清末程寿珍就有许多这样的作品。但价格也会比未经过煅熬的茶壶贵一倍。
有一位网友写信询问,一本书中提到紫砂煅熬时可能会有碳渗透的问题。我不知道这本书作者是谁,但我知道的是,“煅熬”,即在还原气氛中使高价铁离子恢复为红色,然后在缺氧状态下再次还原为黑色的低价态。如果真的存在碳渗透,那么是否会随着使用而出现碳析现象?理论上,只要是用铁离子的染料,在缺氧条件下都可以完成,但是具体操作难度很大,要求火候非常精确。朱泥类材料结晶程度较高,使得液相产生早,而成功率几乎接近零。
对于底皂青材料来说,由于其矿物组成为多样性较大,可以掺和不同的染料,从而减少花纹现象发生。通过人为操控下的窑变技术,一把成功煅熬后的底皂青应该呈现黑内透青、青中泛蓝,并保持原始颗粒质感,与拼制黑色的区别在于颜色呆板、质感较弱。而团泥则不能进行煅熬处理,因为它已经具备完善的结构,不需要再次加工。
据我所知,对于正常情况下的捂灰之后,无论第一次烧结度如何,都基本不会改变其透气性。不过,如果第一次烧结度稍微不足,则捂灰后可能感觉到一些涩意,这反过来也意味着泡养时略显易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