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底皂青焐灰的探讨——陈缶文
"焐灰",这字眼在紫砂界中颇具古韵,是一种特殊的烧制工艺。它源于对茶壶颜色的改良,通过将新烧制的未成色紫砂器置于陶瓷钵头内,再用柴草灰进行密闭低温还原,使得铁离子在缺氧状态下转变为黑色,从而形成独特的墨玉般质感和坚硬如铁石之美。
然而,在现代社会,这种传统技艺逐渐稀少,而且由于技术要求高,容易出错,因此一些人开始使用化工配方模仿焐灰效果,以此来弥补实质上的技术不足。这种做法不仅损害了真实焐灰作品的声誉,而且可能带来潜在安全风险。
实际上,“焐灰”本质上是一种还原燃烧过程,它利用铁离子的高价与低价转变实现着色的目的。在缺氧环境下,不会产生任何危害。但是,加料或其他非传统方法制作出的“仿焐灰”品往往质感平滑、颗粒感差,与真正的手工铸造有天壤之别。
过去,“焐灰”曾作为解决紫砂器生火不足(俗称欠火)的补救措施之一,因为其最终效果特别令人满意,如同“墨玉”的光泽。在市场上,具有这种特定处理过的茶壶备受推崇,有些收藏家甚至愿意支付一倍乃至更高价格购买这些珍贵作品。历史上,就有著名艺术家程寿珍专门研究并创作了多件经过第二次烧制以达到完美烹饪效果的作品。
有一位网友提到,他看到某书籍中提到过“碳渗透”,但他并不确定作者身份。他知道的是,无论是哪种方法,只要着色体素是铁离子,在缺氧状态下都可以实现着色。不过,由于操作复杂,对火温要求严格,以及朱泥类矿物结晶程度较高且易早期液相出现,使得成功率极低。而对于底皂青矿料,其掺入色素后可能会出现花纹现象,这也是因为其本身即属于窑变现象,但人为操控下的结果不同于自然形成的一样。
理想情况下,一把成功地底皂青采取了“焐灰”的茶壶,其颜色应呈现黑内透青, 青中泛蓝,同时保持原料中的颗粒质感。这与拼制黑料相比,更显特色,因为拼制后的黑料虽然稳定,但颜色呆板、质感较弱。而团泥则不适合进行这样的处理。
捂黄后的茶壶,如果第一次烧结度较高,则捂黄后感觉略润;如果初期烧结度稍微薄弱,则捂黄之后可能感觉有些涩,但是后者相对来说更适合泡养。此外,正常捂黄后的茶壶通常不会影响其透气性。如果你对这个话题还有更多疑问,请继续向我咨询,我会尽力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