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物品使用时间久了或者长期搁置不用都会使其变旧的,即使这个物品没有坏,我们依然能感觉到它的老旧,因为时间长久了材质表面就会发生些许变化。本以为玩物都是这样的,但人们专门为一些艺术品、工艺品等有文化内涵的物品所发生的这种变化起了一个专有名词“包浆”,从而又去推崇、追求这种质感,最后成了一种文化现象。
“包浆”是如何形成的?
1.紫砂表面的物理变化:外界对紫砂表面的研磨、抛光、冲刷。
2.紫砂表面的化学变化:外界物质和紫砂表层相互作用,紫砂表面所发生的氧化、腐蚀等化学反应。
3.外界物质的残留及其物理、化学变化:诸多无机物、有机物的细小颗粒残留在紫砂表面,自身又同时发生物理、化学变化。
这三种变化交叉进行,相辅相成,时间久了,最后紫砂的表面的质感就获得改变,产生了所谓的“包浆”。
除了正常使用,刻意的人为方式也可以加速某些方面的变化,但必会与正常使用产生结果存在差异。虽然最后也可以获得某种“包浆”,但和正常使用产生的一般来说还是存在观感上的区别。
人们为什么追求包浆?
其一是市场和文化领域对艺术品价值判断原则从来都是“老比新的好”,进而衍生出来的一种价值认定原则,就认为有过时且带有一定的修饰痕迹就显得更加珍贵。
其二是即便是一个简单的事实——时间就是金钱——对于那些渴望体验历史沉淀效应的人来说,这样的东西尤显珍贵。
其三是人的自然心理倾向,当一个人拥有经历岁月沧桑后的茶壶时,它给人一种深厚的情感联系,从而更具亲切度。
怎样正确看待包浆?
其实,“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是恶亦已。”关于包浆的问题,也应该如此。为什么追求这些细微变迁?恐怕很多人的答案是:玩壶的人不都希望自己的壶具能够随着时间展现出独特风情吗?
这是人们集体构建起来的一个审美趋向,其实与我们传统意义上讲究完美无瑕并非完全相关。当所有人都在追逐那份独有的韵味的时候,一系列基于个人喜好的行为就逐渐演变成了习惯性的动作,比如想出了无数种折腾茶壶以促进快捷成型方法,最终可能使得原本设计用于欣赏茶艺和享受宁静时光的小器皿变得精致却脆弱,不再保持最初设计者的初心。
无论如何,一根筋式地强行摩擦或冲刷茶壶只不过是一种低俗行为,而且这样做还增加了破损风险,没有得到回报。而真正值得赞扬的是那些承受岁月洗礼后自发形成的地道"古铜色"-"青绿色"-甚至"黑漆漆"等不同类型颜色的自然流露,那才是最真挚最持久的心灵触动。
所以,对待那些日益增多因各种原因出现的情况,要保持一颗平常心,让一切过程顺其自然发展。玩壶,本身就是一种精神活动,无需急功近利地去刻意寻找或创造那份特殊气息,而是在喧嚣世界中找到片刻宁静,与自己内心深处建立共鸣。在这样的环境中,“包浆”的自然呈现才算真正达到了生命力之巅,而这正是我国悠久文明传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