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莲花的紫瓯中,虚冠映照佛心。
汪寅仙老师曾赞赏一款仿古壶:“这虽继承了时大彬的风格,但我认为顾景舟对该壶的工艺更为精湛,从壶身内外的细节可以看出顾老在方器制作上的卓越技艺和严谨法度。壶体线条丰富、比例恰当,尤其是云肩线使得壶体节奏感更加强烈。莲花瓣大小与开放角度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口沿和把手大小粗细与整体协调一致,盖面层次分明,更显庄重内敛,用温润紫红调砂泥制作,使人难以释手。” 这是一件超越前人的精神之作——僧帽壶。
僧帽,这个名字源自出家人的头巾,历代都象征着圣洁。在佛教文化中,“僧帽”不仅代表着器型,也传承了圣洁文化意蕴。这类器物最早出现于元代,以瓷器为载体,在明清时期随着大量陶工转入紫砂领域,将这种器型移植到紫砂中,从而开启了紫砂僧帽壶历史。
紫砂僧帽壶主要有三种传统形式:
第一种是考证确定为最早出现于紫砂中的“高”形;形似鸭嘴流,有翘口沿、高低不一、盖卧于口沿内、束颈鼓腹圈足曲柄特点,与少数民族风格相呼应。
第二种是李茂林款式;此款流直短嵌盖,上刻十六字篆文“浮霜冷月霁雨霄清流芳润渴止暑消冰”,底刻“万历丁丑子京先生索,文嘉铭”。十二字楷书铭文回旋倒读均成文,与现代僧人所戴帽子相似,是比较特别的一款。
第三种则是时大彬款式;作为四大家之一,大彬款式被视作里程碑。大彬作品上延伸五瓣莲花,正五边形盖隐约藏于其中,其钮如佛珠状犹如顶部;紧接花瓣好似帽沿鸭嘴流耳形把手扳手设计;底亦正五边形造型棱角分明独具神韵,为世称绝。
从大彬到李茂林再至今日,每一步都是对传统工艺挑战,最终创造出了技术难度最高且艺术价值极高的一品。在此过程中,不仅要求过硬的手工基本功,还需对泥片干湿度精准掌握,一旦失误易导致变形或裂开。此外,对造型理解领悟也至关重要,即避免规矩化带来的刻板感,同时保持面与角处理自然贴合以免失去骨架精神。
然而顾景舟仿制大彬样式却达到了炉火纯青境界,其制工精细轮廓端正,并赋予新气息已达极致。
顾景舟《矮僧帽》呈现清晰锋芒各部分衔接自然立面挺刮节奏紧凑浑然一体。连接处及肩线等处展现手工趣味和传统艺术精神。在落款处刀劲犀利书法遒劲,而加钤印则表明他不愿利用无知者的良苦用心也反映出老辈大师高尚道德。
今见各种变化多端的僧帽,如圆或六方般不同;有高也有矮;有圆或方鸭嘴;下半圆锥形滴子菱形球状等微妙差异可能源于不同风格设计展示丰富美感包含中华璀璨文化同时折射中国佛教历史匠情怀。
杨瑶芬《》编号:48941
鲍雯君《》 编号:18040
周莹《》编号:48431
那么什么又是佛呢?它本身应该是一修行思考行为同时也是修行结果。抱持抔土净土心随星辰帷幕一年日月山水伴浮生嶙峋无限关山无穷月。其足印幻化成莲花,或许真实之事便是一道神奇光芒。但那是否真的能触摸到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