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工艺师查询新买的紫砂壶何以呈现壶口划痕之谜

很多壶友抱怨说,他们买的紫砂壶,壶身光滑,但接近壶口的地方有圈状划痕,颗粒感明显,摸起来还有毛发,这是怎么回事?有的新手壶友甚至担心这是不是购买到了瑕疵品。其实,这种情况并非因为买到坏货,而是现代紫砂壶在制作过程中增加了一道工序——整口工序。

这道工序确保了口盖的密封性和通转性,是许多壶友评价紫砂壶做工标准的一部分。为了达到这个要求,就必须经过整口工序。紫砂在烧制时会收缩,由于不同部位的泥料或制作薄厚差异,它们的收缩程度可能不同,有时会导致轻微变形。在窑内高温下,即使进窑前严密通转,也无法保证出窑后能完全保持这种状态。

因此,在烧制后通过打磨方法磨平口沿、去除多余部分,然后抹上同种泥料再次烧制,可以得到口盖更加严密的效果。这就是所谓的整口技术。不过,有些人对此持反对意见,因为经过整口后的壶通常会在壶盖处出现色差,这是由于打破了原来的“明针”露出了沙粒和气孔,即使重烧也难以消除色差。

一般而言,对于普通质地较粗糙的紫泥或者段泥来说,整口后的痕迹相对更为明显,而对于朱泥大红袍或者质地细腻的高级紫泥,则痕迹不那么明显。这也是因为整体上的划痕实际上就是暴露出来的紫砂颗粒感觉,更粗糙的地面意味着更明显的手感变化。

然而,不少人认为整理只是修复工作,不够完美,而且觉得它破坏了一把好的茶具外观。但事实上,这并不仅仅是一个问题可以用简单修复就解决的问题,要想避免这样的状况,还需要制作者同时掌握好各种不同的材料特性和它们在高温下的收缩率,并且能够精准预测出最终成品如何才能达到最佳状态。而这样的技能并不常见,即便是在历史上的著名龙窑老匠,他们创造出的作品也未必都能达致百分之百完美无缺的情况。

尽管如此,大多数消费者还是将一件没有漏水的小巧器皿作为评价一个好茶具标准,因此市场反应推动了这一工艺流程成为现今普遍采用的做法之一。

Similar Posts